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我国一级保护鸟类是什么?

如题所述

贵的东方宝石:朱鹮jinyong @ 2007-12-05朱鹮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一个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它是一种中型涉禽,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颈部还长着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由于不俗的优雅气质,朱鹮被称为“美人鸟”,此外,它还有几十个动听的名字,如仙女鸟、红鹤等。
一、“东方宝石”濒临灭绝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亚洲东部地区的特有鸟种。历史上,朱鹮不仅常见于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在前苏联的远东地区、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有一定数量。但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鹮用于筑巢的大树被大量砍伐,采集的水域被农药污染,耕作制度的改变使冬水田变成了冬干田,加上人口的激增以及过度的猎捕,迫使它们无法在丘陵、低山的水田、河、滩、沼泽和山溪等适宜的地方生活,而逐步迁到海拔较高的地带,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地区也越来越小。前苏联和朝鲜的种群先后绝迹。朝鲜境内人们最后一次见到朱鹮是在1978年的板门店,而在前苏联则是在1963年的哈桑。
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后6只朱鹮不至于灭绝,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把野外生存的6只朱鹮小心翼翼地捕获到佐渡岛朱鹮救护饲养中心饲养。虽然我们不知道日本的动物学家和饲养人员是怎样精心呵护它们的,但我相信这6只朱鹮一定享受了它们同胞6千万年以来最奢华的物质生活。然而禁锢的生活使它们失去了繁殖能力,种群在人类迟到的爱海中淹没了,它们再也下不出蛋来!
二、寻找与拯救
2003年10月10日,饲养在日本佐渡岛朱鹮救护中心的一只名叫阿金的朱鹮不幸死亡,至此,日本最后的野生朱鹮也宣布灭绝。
世人的目光转移到了朱鹮生存的最后一片领地——中国。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未见到朱鹮的倩影踪迹。
1978年9月,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和国家林业部委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寻找朱鹮。
从东北的漠河到西北的新疆,从东海之滨到海南的天涯海角,从青藏高原到秦岭,3年过去了,调查组手拿朱鹮的照片,足迹遍布全国14个省市的山山水水,5万千米的路被他们的双脚丈量。没有发现朱鹮!还是没有发现朱鹮!各路疲惫的寻找小组发回的信息都是令人失望的。
中科院朱鹮调查组在一次会上公布了调查结果,令人遗憾地宣布,朱鹮已绝迹!
就在这个时刻,中科院动物所参加调查的鸟类专家刘荫增心有不甘,他不信朱鹮会在中国灭绝,他觉得朱鹮正在某个地方向他发出信息,这个地方应该是秦岭山脉。他在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再给他一点时间,他要到秦岭复查。
1981年5月,刘荫增返回了秦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在崇山密林中艰苦跋涉,突然,一种鸟类专家特有的直觉使刘荫增的心猛地激烈跳动起来——在陕西汉中洋县境内的一株数人才能合抱的青冈树上,朱鹮的倩影映入他的眼帘!他不敢相信是真的,使劲揉着眼睛——这回是千真万确,又弯又长又细的嘴,鲜红鲜红的头,灰白的身体,两只黄眼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
朱鹮!朱鹮!刘荫增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接着,又发现一只、两只,总共7只!
全世界为这一消息而振奋。美国、日本、前苏联、朝鲜、联邦德国等鸟类组织及国际动物组织、基金会纷纷致电、致信祝贺,祝贺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并把拯救朱鹮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人身上。
为了不重蹈日本覆辙,中国的动物学家对如何保护这7只朱鹮种群,并使它们繁衍下去煞费苦心,一遍一遍地修改拯救方案。从中央到地方,一个科学、严密的保护系统形成了。在重新发现朱鹮的当年,陕西省洋县林业局就抽调4名职工组成保护小组,开始了最初的观察保护,工作人员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关注这群珍稀朱鹮,避免它们遭到其它猛禽的攻击和任何人为的伤害。
1981年,洋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通知》。入秋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在八里乡大店村姚家沟成立。1983年、1986年,在国家林业部支持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陕西省朱鹮保护站相继成立。有关部门先后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17人,定期观察和保护朱鹮家族并给它们投食。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对生存环境的条件要求较高,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并且喜欢在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环境中生活。
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野生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增加。1993年,人工繁殖朱鹮也获成功。到目前,朱鹮数量已由当初的7只发展到500多只濒于灭绝的朱鹮终于拯救成功。
三、别样的生活
3月是朱鹮繁殖期,也是它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不同于其它鸟类的是,朱鹮雌雄难分,寻偶的雌雄鸟如何成为夫妻和它们靠什么识别公母,这还是一个谜。通常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并且很重视感情。一般情况下,朱鹮喂养孩子部是轮流进行,并且与所有的鸟不同的是,它们不会双双离开卵或幼雏,总有一个坚守在巢中。轮换班时,它们会让卵晾上一两分钟。当然。有时也有蛇或猛禽血踏鹮巢的惨剧发生。
朱鹮在营巢喜欢选择在生长百年的松树或青冈树的高枝上,用细小干树枝和草开始建造爱巢。朱鹮把它又长又弯的嘴当工具使用,把树上不牢靠的干枝折断,然后在舒适、适用、科学等方面都必须用详尽的科学安排。秦岭的夏天是湿热多雨的,10多个雨天后才会有一两个晴天。在雨中孵卵和养育幼雏,如何让巢穴又滤水、又保暖、又透气并且还要让亲鸟的长嘴和身体更服贴地保护卵和幼雏,是朱鹮们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刚满两岁、性成熟后第一次营巢的年轻夫妻,因缺乏经验,有时一连几个巢都不符合要求,只好弃之重建。
但是,哪怕就是经验老到的朱鹮,营好巢只是一个开始,产下卵到孵化养育幼鸟的几个月时间里,它们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修整巢。
这一切假如在几十年前生态环境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时,朱鹮是没有那么辛苦的。
一般来说,朱鹮的有效繁殖年为15-20年,而且成功率也较高。但是人工繁殖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
1993年,中国人工孵化、育雏首次获得成功,它标志着朱鹮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至1999年,人工孵化、育雏的朱鹮已达70余只。
四、期待放飞
中国科学家们是用心、用情、用爱在进行科研。然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朱鹮的现状还不能使人掉以轻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博士后丁长青通过课题研究和实地考察,认为目前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首先,现在的野生种群大多为1981年发现的7只个体的后代,其遗传多样性是有限的,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目前的野生朱鹮仅为一个种群,活动范围有限,加之数量只是210余只,其承受和抵御突发事件(如天气、污染和瘟疫等)的能力十分有限。一旦灾害发生,将有可能对朱鹮野生种群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朱鹮目前远未摆脱濒临灭绝的威胁,保护工作不能放松和懈怠。此外,由于食性、活动范围、栖息地选择及疾病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笼养个体鸟的释放应非常慎重。应在深入研究。获得科学依据后再行实施,否则将是盲目地冒风险,容易给朱鹮野生种群造成灭顶之灾。随着朱鹮野生种群不断扩大,其活动区和繁殖区也将扩大,还有必要再组织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同时还要加强对附近各县老百姓的宣传教育。这样,才有望找到新的繁殖地甚至新的种群。
很早以前,朱鹮其实是一种候鸟,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后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适合朱鹮生存的森林和湿地越来越少。它们就一年四季呆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境内,变成了“留鸟”。随着朱鹮数量的逐渐增加,朱鹮的野训放飞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去年在周至县楼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朱鹮异地繁育中心后,朱鹮的成功繁殖和自然育雏难题得到解决,为个体在野外成功繁殖奠定了基础。
20多年前曾被认为在地球上已绝迹的朱鹮,从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种群后,通过我国政府和动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总数已增至500多只。朱鹮数量增加和人工繁殖水平的提高,为今后野训放飞试验和最终恢复其候鸟特性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际上已把保护鸟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态保护水平、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评选出了自己的“国鸟”,我国的几十个省也先后评选出了代表本省生态类型特点的“省鸟”。2003年3月18日由陕西省林业厅、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起组织的陕西省“省鸟”评选活动中,朱鹮以绝对优势当选陕西省“省鸟”。
在全国评选“国鸟”活动中。朱鹮以其美丽的身姿,优雅的气质, “国宝”级珍贵的价值,获得很多人的倾心。济身于“候选国鸟”的前三名之中。让我们关注这失而复得的这颗“东方宝石”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7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我国一级保护鸟类是朱鹮(*^_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