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9-05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②照应第⑤⑥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③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
【小题3】①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②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③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小题4】父爱如山。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地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成长中默默老去。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解答本题应从“父爱”和“如何对待父爱”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概括不准,父亲主观上是愿意而且渴望去的。C项“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懊恼和愤怒”也不符合人物心理。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点在于对文章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答题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题支所在的语段,还要逐项排除,如内容无中生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当的或拔高等等。本题中C选项就是考查学生手法辨析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小说中的插叙一般都对人物的塑造起着补充的作用,反映的是人物的某一个侧面,另外,情节上也会合其他的部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照应、铺垫)。
考点:考查学生辨析和理解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难度一般,插叙的作用学生一般都能答出几点。
【小题3】试题分析:应该说题目设置很巧妙,一本学生能说出前面两点,但是很难说准最后一点,这种因为特定原因而造成的晚辈对长辈的冷漠(亲情缺失)正是当下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彻骨的痛。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分析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的含义,也就懂得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本题即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也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小题4】试题分析:注意围绕文章的主题和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和态度来谈自己的感受。另外,对传统美德的申述也是答题的要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观的探究能力。
点评: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主要思想来谈,不能脱离文本。
第2个回答  2020-03-06
【答案】
【小题1】(1)统领全文。由三只自由翱翔的白鹭,引出被高考指挥棒打得晕头转向的没有了任何自己的老师和学生们,构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2)首尾呼应。一方面使全文井然一体,另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旨——春天的和弦——要从容,不要焦虑;要淡定,不要浮躁。
【小题2】(1)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1分)以奇妙的想象,把远方的白鹭、空寂的群山与美妙的音乐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2分)(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白鹭是动态的,也是实物;而音符是静态的,是作者的联想。群山和音乐大厅看似静态的,实则充满音乐艺术的活力,给读者以多重艺术享受。(2分)
【小题3】不对。(1分)“春天的和弦”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该多一分从容与淡定,少一些焦虑和浮躁。(2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面临沉重高考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们,有如拧紧的发条和紧绷的弓弦,表面看精神昂扬,其实个个内心疲惫不堪,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他们有的心理扭曲,有的出现病态,有的甚至于选择死亡,一了百了。(2分)这样写,使文章前后两层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2分)
【小题4】BC。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作答时一般构从结构和内容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句话侧重于结构作用:统领全文和前后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首先考虑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考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考虑抒情方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题目和内容看似“文不对题”,仔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匠心独运,通过二者的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更突出文章的主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B,过于夸大其词,文章中无法推理出“对应试教育的宣誓与挑战”这一说法。C,推断过于武断。作者的意思是“有些”人会因承受不了压力而心理扭曲。
考点: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3个回答  2019-09-02
【答案】
【小题1】AB(5分)
【小题2】(4分)因为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且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只要能够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这两点,语句通顺,即可给4分,答到一点给1分。)
【小题3】(6分)(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分)。(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2分)。(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2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C.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时间是什么时候,所以选项说二战时期没依据。D.原文中说“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所以找到并不容易。E这个斗争的残酷不是因为要跟军方交涉,而是青霉素及其稀少,很难弄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看似十分困难、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那些博士、记者、警察合作完成了,此时,柯利蒂大夫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分析时一般可以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本题中,客观因素是这件事特别难做,一声做不到;主观因素是“你们”这些人协调、配合、努力,获得青霉素并及时运到了医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我们分析报道的社会价值,就要着眼于全文。这篇报道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众人的帮助下得救的故事,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众人克服种种困难,运来青霉素,救治小女孩,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社会大爱,当然也蕴含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在战争年代,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鲜血、死亡,这篇报道,让人们对人性、爱萌发了非同一般的渴盼,让人们透过鲜血、硝烟、死亡,看到了人性温情、伟大的一面,增强了当时的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是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第4个回答  2020-01-21
【答案】
【小题1】AC
【小题1】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zxxk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小题1】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小题1】略
【答案解析】【小题1】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小题1】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小题1】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第一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第二问。
【小题1】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第5个回答  2020-04-29
【答案】
【小题1】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的特点(2分)作用:①同后文我经营的家形成对比(1分),②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小题1】心理:(5分)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或惦念)
原因:一开始为父亲整理出的家在院子里独一无二,温馨朴实,而得意;发现了同学家高楼之上可以看风景而不满足;搬进高楼后愿望满足了而悠然自得;看远山而对远方产生向往;自己买了房子后随心所欲,觉得家自由舒心;吃饭的时候想起父亲的话,于是惦念起家来!
【小题1】①家可以不是最美丽的地方,但家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地方;
②家是一个能给人温暖关爱的地方;③家是一个让人逐渐融入生命的地方;④家是一个让人不断思念不断牵挂的地方;⑤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之处。
【答案解析】【小题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属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对小院、家具、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等的描写都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再回答作用,与我经营的家形成对比,从而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
【小题1】概括心理变化过程,题干中有提示语“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别概括不同居住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牵挂”或“惦念”1分,前五个词语任意答出四个得3分,答出三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1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文中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结合作者的描写分别概括为美丽的地方、给人温暖关爱的地方、让人逐渐融入生命的地方、让人不断思念不断牵挂的地方、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之处。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