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借”她50块,十几年后,她还了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曾经的你伸手给别人,而今后的你,是可以拥抱世界,拥抱爱。

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住校,基本上是每一学年,都会更换不同的舍友。有的毕业了,有的换宿舍了,还有的辍学回老家了。

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我选了文科,跟选择理科的那些同学也就“分道扬镳”了。

有一天,宿舍搬来了高一时的同学阿英(化名)。因为做过一年的同学,如今又凑巧住在同一个宿舍,我和阿英都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心里甚是开心。

很快,我俩从以前的“泛泛之交”到后来的形影不离。

我家和阿英家的经济情况都很不好,我当时就是为了免三年学费才放弃去市里读高中而选择留在初中母校继续读高中的。

那个时候,养父还在里面改造,妈妈在校门口摆摊卖饭养活我们兄妹三人。下课后,我都会去妈妈的摊位吃饭,然后再帮妈妈收拾碗筷。

当然,我有时也会拉拉客人,主要是我的同学。阿英就是我妈小吃摊位上的常客。妈妈每次都会多给她盛些饭,说:“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

一来二往,妈妈和阿英也熟络起来。有时,阿英也会偶尔来帮我妈收拾碗筷。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省,一顿饭开销花不到2块。一碗鸡汤面片1块钱(并不见一丝鸡肉),一个饼5毛钱,一个馒头2毛钱,一碗胡辣汤5毛钱。当然,如果你吃荤的,或者“好吃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食堂一个馒头2毛,一碗稀饭2毛,一小盘炒素菜不到5毛。味道自然比不上校门口的那些饭菜,选择也没有那么多,但为了省钱,阿英常常去食堂。

妈妈后来不在校门口卖饭了,我也就经常跟着阿英一起去食堂“混饭”吃。 只记得,那个时候,常常是还没下课,我俩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了。

应该是高三的时候,有一次阿英趁周末回了一趟老家。她的老家在离县城有60公里的一个镇上,要颠簸2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

说“颠簸”,是因为那个时候村镇都还是 土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特别是一下雨,真的是泥泞不堪, 着泥水上路。

那次回老家,阿英过了好几天才回来。原来,她爸爸病了,而且很严重,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她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也都在读书。

妈妈一个人撑不住这个家,她这次回老家,家人就在考虑让她辍学,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供她继续读书。

阿英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尽管心有不甘,但还是决定弃学回家照顾家人。

我心里自然是不舍得她离开,更不愿看到她失去“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但思量来思量去,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回家后,我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也替阿英即将辍学感到惋惜,好不容易读到高中,眼看就要高考了,放弃了就太可惜了。

“要不我们借给她钱吧?”尽管我知道我家日子过得也紧巴,但还是试着说出了这句话。

妈妈明白我的心意,但现实却不允许我们如此“任性”。

同样心善的妈妈最后说:“要不你给她50块钱吧,至少够几天的生活费了。再多,咱家也帮不了了。”

我感激地谢过妈妈,深知这薄薄的一张50块钱,是需要妈妈 50碗面片才能攒够。

我在宿舍见到阿英后,把她拉到一个角落里,把50块钱塞给她,跟她说“你不用还这50块钱。我能帮你的就这么多了。”

阿英很感激地望着我,坚持不要,但我知道她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这些能“改变人命运”的“罪恶之源”了。

我不想给她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从没有想过让她要回报我什么。 我只恨,自己太弱小,不能给她更多的帮助。

幸运的是,阿英后来没有辍学,她家里人还是不忍心牺牲她的命运来换取一时的轻松。真的感谢她父母那个极其艰难的决心,才成就了后来的阿英。

那年高考,阿英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学校,我报考了西安的一所大学,从此就分开了。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彼此留下的都是QQ号。

上大学期间,我买了人生第一部二手手机,记得还是翻盖的。阿英后来也有了手机,我们彼此保存了联系方式,但却很少联系了。

只大概知道彼此都在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一声,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

2012年我来上海找工作,得知阿英在上海,就试着联系了她。

她变化很大,除了形象上的巨大改变以外,整个人看起来也更加自信,谈吐大方得体,简直跟换了一个人一样。

看得出来,生活这把刻刀在她身上进行了精心雕琢,把一块璞玉雕刻成了艺术珍品,大放光彩!

我本来担心八、九年未见面, 高中时的友谊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会随着成长一起变质。但没想到,外部的变化只是表象,内心,她还是高中时睡在我上铺的姐妹。

或许,有一部分是源于我们相同的成长使命: 从小地方艰难跋涉到大城市,渴望寻得一席之地,为自己的灵魂和身躯找到可以寄存的归宿。

我和她挤在出租屋的一张床上,谈论着这几年各自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梦想。

一个星期后,我找到了工作,也很快搬到了公司宿舍。

搬走之前,我请她吃了一顿饭,答谢她的“收留”之恩。她笑了,跟高中时的笑一样,淳朴。

事情到这,我觉得就是生活最好的安排,我们在故乡分离,若干年后,又在他乡重逢,最重要的是,彼此还保留着那份浓厚的情谊。

“他乡遇故知”,人生一大幸事也。

2014年的一个周末,我跟老公路过阿英居住的地方,想着好久没见面了就把她约了出来。那时,我刚休完大宝的产假回公司上班,阿英知道我生了孩子,分别时塞给我一个红包,说是给孩子的见面礼。

我拒收,但耐不过阿英的坚持,她硬塞进我的包里,然后就走了。

回到家后,我打开红包,发现里面竟然塞了1000块钱......

我知道,对于一个“海漂族”来说,10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她们家目前还要靠她接济,特别是她弟弟,上大学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她的工资。

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就给她发信息说,红包太大了,你每个月攒钱不容易。

阿英回过来几个字,让我一辈子都记得:

1000块钱也抵不上你当年的50块钱.....

我不再纠结,也不再执着,我早已忘记了这50块钱的事儿,可阿英却一直记挂着。

我知道,如果我不收,阿英可能会永远觉得她亏欠了我什么。 对于懂得感恩的她来说,不回报这“50块”钱的恩,内心似乎永远也得不到平衡。

或许这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念教给她的做人原则吧。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伸手帮了我,事后心里除了感恩,总还记挂着如何回报这份恩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无法量化,比如我们无意间的一个善意之举。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小事儿,但对受恩的人来说,却是大事儿。

爱,是最没法去量化的东西。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说,

有时,正是你的不求回报,才注定了在未来的某个岔路口,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已有人翘首期盼在那等你。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帮助,更带给自己快乐。

所以,当我们力所能及时,多多施与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