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着土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我爱着土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长葛市颖川路学校初中部  马建成

一、案例背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现代中学生,很少经历艰难困苦,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苦难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足以让学生去体验。2008年汶川大地震,伤亡惨重,举国同悲。可是这场灾难却凝聚了全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兴国之志。我们都明白了国家强大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第一时间飞抵灾区,并写下“多难兴邦”这几个鼓舞我们都斗志的粉笔字。告诉孩子们,我们中国人中国,就是从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灾难只能使我们变得更强。2021年,对于河南来说也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郑州新乡等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疫情来袭,多地封城。灾难面前,河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战洪灾,斗瘟疫,不断取得胜利。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诗歌是一种最具语言变异性的文体。这种问题最能表达人们真挚的思想感情。它含蓄而热烈,意象生动,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教师教授《我爱这土地》,如果能结合诗歌背景和社会体验,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生化爱国情感。因此,我结合刘飞语文工作室布置的灾难课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

二、文本解读:

《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诗人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让人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

这节课也契合了当今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抗疫的关键时期,一个个最美逆行者冒着高温坚持战斗在抗疫前线,他们正如那“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一只只“鸟”,在中国大地唱出欢乐与希望。与国外那些被瘟疫肆虐的民众相比,我们不正生活在幸福之中吗?

“单元目标”明确指出,研读现代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并结合作品背景及学生生活经验体会作品思想感情。

在本科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与时代需求,我准备从情感朗读、意象把握、背景助力,现实应用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逐次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美丽,激发爱国情感,我设计三次读写活动:第一次课前写《最美逆行者》

第二次课中写《当洪水来临》

第三次课后写《我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通过品与悟,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使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主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朗读诗歌,体会感情,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习作《最美逆行者》,教师评价

2、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3、这是一位游子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炽烈的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祖国的一山一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都重达千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一颗爱祖国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用诗歌传达的爱祖国的心!(板书课题)

二、目标出示

1、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 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初读诗歌

1、 简介作者艾青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2、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 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4、 指名朗读诗歌,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四、品读诗歌

(一)与诗人对话:土地

1、用几个词形容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 诗人深爱的又是片怎样的土地?请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2、 诗人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语形容土地呢?

(PPT出示本文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3、结合背景,你能谈谈“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点拨:“土地”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的苦难。

4、“土地”具有象征意义,“土地”象征什么?除了“土地”,还有那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象征遭侵略者践踏的国土)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唱 “土地”,表赤子忠心

5、看写“河流”这句,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悲愤”)用“悲哀”行不行?写“风”的这句呢?(“激怒”)谁被“激怒”?被什么“激怒”?

联系《黄河大合唱》,表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6、对比读:把“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改为“这永远汹涌着我的悲愤的河流,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好不好?

点拨:“我们”说明是整个民族,是所有的中华儿女的悲愤;“无止息”是表明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无休止抗争的赞美。

7、再读这几句用什么语气读?

点拨:语气悲愤、激昂;情感变化:悲愤—赞美

8、我们的民族在不断地抗争,这个民族有希望吗?从哪里看出来?(黎明)此句应该怎样读?

点拨:语气舒缓、柔和;情感:向往同学们齐读这句诗歌。

9、小结:黎明来了,抗战胜利的日子还会远吗?让我们用充满向往与希望的语气再次读这两句诗。

(二)与诗人对话:鸟

1、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那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点拨: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4、诗人借小鸟歌唱,为何饱含泪水来唱?这是怎样的泪水?第二节又该如何读?

(让学生感悟后试读,老师点拨)

5、全班齐读,并试背。

6、小结:诗人在动乱的年代里,用悲愤的声音去歌唱,去反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反抗的力量微不足道,极其薄弱,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时,星星之火就可以成燎原之势,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现在我们的国家安定幸福、繁荣昌盛,就是那一个个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热爱这片土地,更应该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那么21世纪的我们该怎么做?

五、拓展延伸

1.“多难兴邦”,2008年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说过的话。自古以来,中国人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但是中国人不屈服,检车抗争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试着列举过去或现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 故事,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假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首诗。2.仿照本诗的格式,结合生活实际试着写一首主题与形式相近的诗歌。《我爱。。。。》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悲愤—赞美—向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