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类”(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以礼安志,以类使言,类与礼一样,是儒道的最重要部分,类,主管言语,讲道理。

根据言可以区分圣人、君子和小人。言语不多,但是很有分寸,合乎规范,是君子。小人话语多又无节制,像水流汪汪漫延。圣人多言而类,既可以放松言谈,不必像君子那样拘泥节度,更不会像小人那样散漫无度。从中可见,类,进入了高于法度的自由之境,既有节制,又左右逢源。荀子笔下,作为圣人或大儒者,与类同时出现的特征,就是应变:

面向“险”,是未知的状态,大儒却可以“应变曲当”(杨倞 注:“曲当,谓委曲皆当。”)类,是否拥有面向未知而应变的功能?

成文而类,出口成章,合乎类的规范。类的应变性表现在,没有预谋却应变不穷。

用推类方法决断,明察秋毫,应变不穷,这就是能够推究事物的本原。

在“遇变”“无方”的非常态下,“推类接誉”——依类相推,应接会通——显示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可以“曲成制象”(杨倞 注:委曲皆成制度法象。),推类具有在千变万化中确定规范、建立法式的作用。

 

法和类,不是独自存立的铁律,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因人而存亡的。没了人,就无所谓法和类;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法和类,于是就有圣人、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中国思想最讲究人的修养,荀子也不例外。

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所以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那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

类具有同一性。

在复杂的万象中,类可以达成统一。人类认识的差异性,会出现两意相害,所以要统一,这就是“壹”,壹是在两当中择一而壹。荀子提出“虚壹而静”的重要思想。

所以,类,就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同时是一种人生态度:

通过比较,可以认清类与不类的区别。首先是俛然而类与啧然而不类对比,啧,是大声争吵,那么,俛,就是府身恭敬了,不必再过度解释成为“贴近人情世故”,类与不类表现在言说态度的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呢?君子之言,精、类、齐。精是精深,像涉水过河一样;齐是整齐,把参差不齐弄成整齐划一;类就是富有条理,不必叽叽喳喳,有条不紊自然府身恭敬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