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夏布的产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夏布虽以万载产最著名,但周边县市也有大量生产,如宜春的三阳、分宜的杨桥一带产量甚至超过万载。据有关史志记载,明嘉靖以后,福建、广东两省百姓因避战乱,部分流入万载搭棚定居(史称棚民),对促进夏布生产作出了贡献。他们“利用土著不耕之高岗山谷,以从事垦殖,用来种麻种青,至今功犹在焉”。明代,全县约70%的农户从事或兼营夏布生产,县域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清代,本县有1000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县志(道光版)载:万载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光绪年间,年产阔幅夏布万卷(每卷23匹)左右,窄幅5—6千卷,行销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及朝鲜、香港、东南亚等地。
民国初期,万载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以夏布、花爆、表芯纸万载三大土特产的手工业产品进一步扩展了市场,特别是在1921—1926年,万载私营工商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夏布作坊上千家,经营夏布的行庄近二十个。这几年万载三大土特产在国内国际市场销路甚好,年销各种夏布36万多匹(最高的1924年近80万匹),花爆10万余箱,表芯纸30万担,为“富万载”的美名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日本侵华、抗战、内战期间,世道动乱交通受阻,加之洋布日益增多,夏布店行纷纷倒闭,产量逐年下降。建国后,地方政府从多方积极扶持夏布生产,1950年产3.27万匹,高扣精细布及少,1953年产9.79万匹,此为解放后最高年产。后因自然灾害、文革等多种原因,产量又逐年下降。改革开放后,外贸出口激增,夏布外销出现了一个高潮,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
千百年来,夏布的几度兴盛承载着万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贡献与荣耀。由于现代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夏布生产、消费暂时处于低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的改变,崇尚绿色自然、返朴归真意识提高,再加上现代纺织印染工艺,夏布这一传统产品必将再展新姿,再现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