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向内察觉,认知改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起初,被这本书吸引,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它提到了两个我人生中被影响特别多的关键:原生家庭、性格缺陷。


的确,有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的性格被原生家庭严重影响乃至塑造。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原因,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影响到我的,我怎样才可以把我自己完全从过去的一些深深浅浅的伤痕中解救出来。


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苏珊博士说,“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那一刻,我看到它恍然大悟,怪不得, 我生活中有些行为几近复制了我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并且, 我在这本书里也找到了该如何察觉自身问题和伤痕所在,并对这些伤痕进行修复处理的方法。


(当然,书中的有些案例是被家庭伤痕严重困扰的人们,看书的我们不要过度地代入和原封不动地照搬,不然会适得其反)


一、小时种下的 情感 和精神的种子


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在和父母的行为模式和感情交互形式相处,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熔铸在孩子骨血中的,它会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把孩子包装成父母行为的一个复本。


所以有一天,你会发现, 有些时候自己在遇到事情说过的话,下意识的行为和愤怒,都是受家庭影响而得来的。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受到了一个同寝室室友的启发。当然,那次交流还是不太愉快的。


事情是这样的:


暂且叫她A小姐,她和我是上下铺的关系。那次交流的时间暂且称为C时间。


在C时间之前的B时间,应该是我们日常对话,或开玩笑,或佯装生气啥的激到我了,然后呢,我就用手使劲拍了一下A小姐,她当时应该是喊疼,但也没过多地说啥。


后来我考研在校园里租了半年房子,偶尔会回原寝室去。


有一次回去,C时间,她在洗漱,我在洗衣服,她说我为啥不把衣服里面的水全部拧出来,我说我拧了,就是手劲小,拧不干,她居然说起了之前B时间我拍她那一下,她说我再怎么样也不能打人。我回敬她,B时间拍了她是不假,可是C时间我并没有碰她啊,翻旧账有什么意思?


事情不了了之,但我却陷入了深思。


为什么我之前在受到话语刺激的时候想去抬手攻击别人呢?为什么我在听到A小姐翻旧账的时候那么愤怒呢?


我发现,这一切来源于我的家庭中的一些场景。我的家庭是重组家庭,早些年,继父和母亲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继父抬手想打人,母亲偶尔揭旧账,继父怒不可遏,我发现我的行为和思想居然和他如出一辙。


从C时间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过抬手要“打人”这种举动了,我当时还没有彻底地把这种思想贯彻下来,只是偶尔会从别人的反馈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中的奥妙,“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 情感 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家庭里面,父母给了我们最初的界定,这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按照家庭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模式延续自己的生活。


尽管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但当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熟悉感,这种感觉让你得到一丝的安慰,并且复制了你曾经熟悉的处理方式进行应对。


这种东西是细思极恐的,人的下意识是不可控的,所以说 当我们明白我们思想行动的来源,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一些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我们要生出掌控自己生活的勇气


我们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完美的,也没有人能够逃脱我们熟悉家庭模式的惯性,但是,我们得有作出改变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或多或少的、深深浅浅的伤害。有很多时刻,我们或许会低头落泪,像一只受伤的猫儿舔舐自己的伤口,但始终,这些曾经有过的伤痕都是不曾愈合的。


而且它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精神上的伤痕。它平常不为人们所看见,但却在某个地方积蓄着破坏性的能量。它可能会腐蚀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心生忧郁和怨恨,也可能会驾驭着我们把这些不可控制的暗黑能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我们 社会 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如果想让这种破坏性的能量就此消失,我们必须在认识到这件事的根本原因之后,生出改变的勇气。


这就像拖延症,我们往往在自己的假期来临时,规划好多事情,但当我们真正到了假期以后,那些规划便失灵了,不付实现。我们知道自己拖延,但是没有去做,也是在认识到原因时,没有改变当前状态的勇气,所以才会出现计划空空如也的情况,你哪怕只是跨出一小步,做一点点,都在向你的计划完成靠近了。


同样, 我们生命中的伤痕也一样,如果你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你虽然不舒服,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够有一天被善待,但是你却从不行动的话,那你生命里的伤痛就永远也无法愈合。


相反,哪怕只有一点一点,我们想要去改变,那么无论速度如何,终有一天,你会将自己的细伤治疗好,我们自己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样的一小小点想要改变的心思,而生发出奕奕的光芒。


所以,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我们自己得有这个改变的勇气。



三、如何将自己的伤痕抹平、让它开出娇艳的花朵?


伤痕不是一时积累下来的,抚平它也就更需要长时间耐心地去清理伤口、慢慢等它愈合。所以,治疗自己心理疼痛的过程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本书中因为 情感 伤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极端案例比较多,我青睐的是我们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尽量减少生活中的激烈对抗,在保持我们日常生活的平静前提下,再去对自己的感情伤痕进行整理)


1.理解观念和感受的关系:它们不一样


往往有很多事情,我们带着从小积累下来的、周围的人们教给我们的观念,我们以为那就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但实际上,观念是个先入为主的事情,而感受才是后来居上的主宰。


所以说观念和感受是可以被实践去证明出来的。 如果在事件过程中的事实感受符合你的认知观念,那么这个观念是正确的,是和你这个人的 情感 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不一致,那么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自己的感受,从而去修正我们之前的观念。


正像有些人会告诉你各种规矩,什么女孩子不能上桌吃饭啦,你是因为优秀才能得到爱啦,这样的观念其实对我们自己的体验来说,并不美好,所以说,这样的观念和我们的感受并不相同,我们其实还得从跟上把这个观念修正过来,“男孩女孩都应该上桌吃饭,男女平等”“你不是因为优秀才能得到爱,你得到的爸妈的爱是无条件的”。


如果我们有被这些伤害到,我们就要警惕,警钟长鸣,我们需要把这些观念给揪出来,也就是说, “你需要做的是开始质疑那些隐藏在你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将它们抛弃,拥有真正的自我。”


我们的情绪或许没有这么激烈,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考,把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和伤痕挖掘出来。


2.完成自我界定,设置限度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应该经历过自己小时候没从父母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现在没能够得到的东西,我们为之产生畏惧。无论表面有多风轻云淡,说它过去了、不想要了, 可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我们无比清楚地知道,我们对于它的需求是多么地强烈。


就像我,成长过程中,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平等的爱,曾尝试过写信,但却失败。如今长大,我非常清楚地明白,有些血缘上的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本没办法去非得争取,也争取不来。


但同时,我的回馈也是有所限定的,我不会去做个圣母玛利亚,我也不会完全让大家过不去,只是说,大家相安无事,和和气气,面子上过得去即可。


小时候我不想做的事情或许有人逼着我,我就做了,但是长大之后,便不会了,我不想做的事情,谁也无法勉强我。


亲爱的你,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不用非得向人祈求爱和毫无隔阂的理解,因为你不向他们有所求,你便可以做最真实的你自己。


“我们都应该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 情感 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3.拥抱你内心的小孩,自我救赎


“和父母对峙”“写给侵害者”“假扮侵害者写给自己”“写一篇治愈童话”“改写 历史 ,学会说不”“以你成年后的身份写给曾经受到伤害的年幼的自己”,这些都是作者提出的方法。


我不得不说,在写到上面一个掺杂自己个人经历的问题时,我的那种从心底里生出来的悲伤,让我的眼泪无法止住。虽然我现在日常生活几近平和,也没有人像小时候那样影响我,但我终究还是看到了内心的渴望,之前那个受伤的小女孩并没有痊愈,她的伤口历历可见。


有关于作者提出的方法,我会在不影响生活平静的前提下一一去尝试,温柔地拥抱那个之前受过伤的小女孩,是我现在自己可以做到的。


这个世上,唯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所以真的, 不妨去给自己内心的小孩ta不曾体会过的安慰和支持、无条件地爱ta、肯定ta存在的价值。你应当是一个坚强宽厚的成年人了,内心强大的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你内心的小孩,让ta体会到这世上真正的爱,从而完成自我救赎。


人的心灵创伤愈合是个无比漫长的过程,如果足够幸运,我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它抚平,我相信,我们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


四、写在最后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的痛苦和磨折,有外在原因造成的、也有内在原因造成的。 我们之所以想要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是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想明白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想明白之后,不至于让自己生活得困顿潦草,荒芜丛生。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美,都是在顿悟之后的通透中获得的 ,那么,我们唯有剖析本质,向内察觉,认知改变,让自己的生命因为智慧的宽厚而充满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