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一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候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一○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2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湫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以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是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以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一个游人写下一幅著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以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他就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3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一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茏,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凸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统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封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亯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杂人等。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4

回到上海之后,这篇洞庭湖的游记,迟迟不能写出。

突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洞庭湖的新闻,如遇故人。新闻记述了一桩真实的奇事:一位湖北的农民捉住一只乌龟,或许是出于一种慈悲心怀,在乌龟背上刻名装环,然后带到岳阳,放入洞庭湖中。没有想到此后连续八年,乌龟竟年年定时爬回家来。每一次都「将头高高竖起来,长时间的望着主人,似乎在静静聆听主人的教诲,又似乎在向主人诉说自己一年来风风雨雨的经历。

至少现在科学还不能说明,这个动物何以能爬这么长的水路和旱路,准确找到一间普通的农舍,而且把年分和日期搞得那样清楚。难道他真是龙宫的族员?

洞庭湖,再一次在我眼前罩上了神秘的浓雾。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话,想柳毅到过的龙宫。应该理会古人对神奇事端作出的想像,说不定,这种想像蕴含着更深层的真实。洞庭湖的种种测量数据,在我的书架中随手可以寻得。我是不愿去查的,只愿在心中保留着一个奇奇怪怪的洞庭湖。

我到过的湖可谓多矣。每一个,都会有洞庭湖一般的奥秘,都隐匿着无数似真似幻的传说。

我还只是在说湖。还有海、还有森林、还有高山和峡谷……哪里会有多少蕴藏呢?简直连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国度,这样的多

【注 释】

1.丹墀金銮:屋宇前面没有屋檐覆盖的平台,因古时多涂成红色,故称为「丹墀」,常用在宫殿或庙宇的正殿等具仪典性的建筑物前。金銮,唐代宫殿,后亦泛称皇帝的正殿。墀,音ㄔˊ。

2.朝游北海暮苍梧:指腾云驾雾随处可去。岳阳楼上所书实为「朝游北越暮苍梧」,作者可能是受小说影响,在西游记第二回则称「北海」:「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陈兴武戏评余秋雨先生:「『北海』应作『北越』。见吕洞宾绝句其十六(全唐诗中华本九六九六页。)」

3.袖里青蛇胆气粗:吕洞宾曾收伏巨蟒,令巨蟒改恶为善。

4.三醉岳阳人不识: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清乾隆年间,在岳阳楼右侧建「望仙亭」,取望吕仙之意。道光年间称「斗姆阁」,以祭祀北斗星辰。同治六年(一八六七)重修时,改名「三醉亭」,一九七七年又进行了重修,并加固了基础。亭高九米,二层二檐,为方形殿宇式建筑,下层绘有吕洞宾醉卧像,上层塑有「诗酒神仙」吕洞宾的座像。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另说「三醉」应作「三入」。见吕洞宾绝句其十六(全唐诗中华本九六九六页)。

5.朗吟飞过洞庭湖:湘妃祠之南有朗吟亭,取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之意,朗吟亭座落在君山龙口的左侧头上,与对岸的岳阳楼和三醉亭遥遥相望。吕洞宾数次游过岳阳,飞到君山以后,以泉洗脚,在山高卧,于夜玩月。于是后人就在他倾酒高吟,醉卧酣眠之处建立了一座两层的「朗吟亭」。

6.岳州城东道岩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7.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8.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9.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0.咋舌嚼咬舌头。形容因惊叹、害怕、悔恨而说不出话的样子。咋,音ㄗㄜˊ。

11.裾:音ㄐㄩ,衣服的后襟。

12.心旌:比喻人心神不宁,如摇晃的旌旗一般。

13.杨么:南宋初在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初,金人入侵,钟相组织民兵三百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这支队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钟相牺牲后,部众在杨么等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杨么在诸首领中最年轻,楚语称幼为么,故称他为「么郎」或「杨么」,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家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绍兴五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

14.柳毅井:出自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相传唐代书生柳毅进京应试,落第而返,途经陕西泾河地方,遇一年轻貌美牧羊女掩面哭泣,自称是洞庭龙君小女,嫁与泾河龙君次子,受夫家百般虐待,特托柳毅传封家书。柳毅满口答应,按照龙女的指点,来到君山一口井旁用龙女所赠金钗在一株大桔树下边叩三下,井中随即出来一位水神,引导柳毅进入龙宫,遂将书信递与龙君,备言公主受苦惨状,整个龙宫顿时哭声大作,惊动了龙君的弟弟钱塘君,他一怒之下,飞至泾河,吞食了小龙,救回了公主。龙君为感谢柳毅救女之恩,要将公主许配与他,柳毅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十分敬慕柳毅为人,便变成一民女卢氏,终与柳毅结为夫妻,百年偕老。为纪念柳毅见义勇为、急人之难、不图恩报的品德,便将此井改名为柳毅井,并在井旁修一「传书亭」,以载其事。

15.阒寂:寂静无声。阒,音ㄑㄩ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