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锡武的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通信地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邮政编码:266000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大陆边缘构造演化调查研究;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
海底冷泉调查研究;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98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进修。
2004年在加拿大太平洋地学中心访问进修。
工作经历:
198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责任研究员。 主要工作:
1989-1992年参加了青岛市环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参加了青岛-黄岛海底隧道工程地质勘探工作。
1992-1995年开始参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组成与演化”及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东海地壳热流的调查研究”的工作。开展了射线追踪、OBS数据处理、海底热流调查方法与海底热流正反演计算、海上地震调查资料的数据处理与解释等方面的工作。详细搜集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OBS的技术进展情况。参与了项目报告的编写和有关论著的编写工作。开展了冲绳海槽地球动力学热演化的数值模拟工作。
1995-1999年开展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球400多处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调查历史、地质构造背景、热液活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参入了中国科学院现代海底热液活动青年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参入了我国东海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工作。
1999年开始参入国务院“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126专项)和“黄、东海划界方案准备专项(215专项)以及我国重大基础规划项目边缘海形成演化及资源效应(973边缘海项目)东海部分的海上调查和室内资料处理工作。利用“科学一号”调查船在东海进行了多个航次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作为技术负责人进行了科学一号2000年航次和2001年航次的地球物理调查。为开展海上地球物理调查,作为项目负责人为科学一号从德国引进了KSS31M型海洋重力仪,并在科学一号码头和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建立了参考重力基准点。作为项目负责人升级改造了科学一号上原有的多道数字地震仪,多道地震电缆和气枪震源系统。为完成科学院的数据抢救任务和满足126专项及215专项的需求,系统处理了科学一号自开始海上调查以来在东海采集的所有多道地震资料。开展了东海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演化研究工作。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的资助下开始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先后得到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年215专项、2001年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3年科学院留学基金、2006年中石化项目、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基金的资助。对东海的地震资料、热流资料、OBS资料和遥测浮标资料进行了以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资料处理和详细解释,在东海陆坡作为项目负责人新采集地震资料2000多公里、海底温度资料50多个站点,作为技术顾问新采集高分辨多道地震资料1400多公里。参与了加拿大温哥华岛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该航次在经过ODP钻探确认有水合物富集的地区开展了地震数据采集、海底重力测量、海底电磁测量等工作。参与了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的物理海洋、空气-水体-沉积物地球化学、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联合调查。该航次的地球物理工作包括高分辨地震数据采集、深拖旁扫声纳测量、深拖海底剖面测量和多频海底冷泉的回声测量。参与了加拿大马利克水合物钻井的部分工作,掌握了水合物钻井的有关钻井取样技术。
2003年开始参与我国大洋协会组织的太平洋海盆富钴结壳成因机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开展了南极底流的形成、特征、流域和对富钴结壳成因和分布的相关关系研究,开展可南极底流的数值模拟工作。用数值方法模拟计算了太平洋底、中层大洋环流,分析了流场特征,研究了大洋环流、南极底流对富钴结壳的共同控制作用。
参与了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在东海海礁凸起、钱塘凹陷的石油勘探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东海陆架采集重力、磁力、水深资料25000多公里。
2004年参加加拿大卡斯卡地亚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航次。
2006年参加中俄韩日联合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航次。采获大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2006年同中石化研究院合作开展东海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调查及数据处理工作。
2007年开展973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研究工作。
2008年开展黄渤海高分辨地震调查工作。
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装置项目的建议人。
全程参与科学院“科学号”考察船的功能设计与设备引进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1、 在东海发现巨型海底冷泉。
通过对“科学一号”多年来在冲绳海槽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最终在东海陆坡下缘地区发现一个巨型海底冷泉。该成果最后在科学通报发表,受到论文评审专家和大量读者的肯定和好评。该冷泉不仅是海底大型气田的重要标志,也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库的标志。
2、冲绳海槽中央地堑的发现及命名。
通过多年来海上调查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在冲绳海槽中段的中央地堑种发现11段雁行排列的中央地堑。指出,冲绳海槽正在进行中慢速扩张,新生洋壳正在中央地堑中形成,中央地堑是冲绳海槽新生洋壳的地方。对发现的中央地堑进行了命名。
3、 天然气水合物样品采集。
我们通过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在鄂霍次克海成功采获大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将样品带回国内实验室。
4、 定义天然气水合物上界面
BSR被公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下界面,而海底一般被默认为是其上界面。我们研究认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以上不可能生成天然气水合物,该界面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
5、 命名一种新的和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沉积构造形式——逸气揭皮构造
6、 研制成功海底冷泉探测潜标
研制成功一种海底冷泉观测潜标。该潜标在母船的指令下,可上,可下,可定深,可被水下定位,并能把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母船。潜标下潜深度可达3000m。
野外调查:
1998年 实验三号 南海 油气地球物理调查
1999年 科学一号 东海冲绳海槽 “126国家专项”EA02、EA04区块地球物理补充调查
2000年 科学一号 东海冲绳海槽 “126国家专项”EA02、EA04区块地球物理补充调查 航次设计人,技术负责人
2001年 科学一号 东海及菲律宾海 973边缘海项目 航次设计人,技术负责人
2003年 渔政203 东海海礁区块 油气重磁调查 首席科学家
2003年 渔政203 东海钱塘区块 油气重磁调查 首席科学家
2004年 TULLY 东北太平洋卡斯卡迪亚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联合地球物理调查
2006年 LAVARENTEV 鄂霍次克海 天然气水合物多学科联合调查 中方负责人
2010年 琼东方12028 南海西沙海槽 冷泉潜标观测 负责人
累计海上工作300多天。
科研项目:
参加、主持完成二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总理基金课题、国务院专项、外交部专项、863项目、973项目、大洋协会十五项目、科学院创新项目、海保项目。在研项目5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