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反思>我是正方,帮我找点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6-21
  新闻事件:

  在今年的西方圣诞节来临之前,东莞市某餐饮文化公司下发通知:不提倡员工过圣诞节,通知要求,圣诞期间,公司不举办任何活动,也不准员工在公司里戴圣诞帽,摆圣诞饰品等。此通知一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该公司一负责人称,他们一直在塑造国学企业文化,并制定了企业国学成长计划,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的人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忘本啊”!

  去年圣诞前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圣诞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是难得的狂欢契机?到底中国人需不需要圣诞节呢?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地讨论。

  相关事件:

  2006年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商家纷纷造势营销,年轻人在精心准备着与朋友相聚的礼物。而在网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10位博士发表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引起了"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

  2007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调整为国家法定休假日。

  正方观点:
  这说明终于有人认识到文化入侵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圣诞节本来就不是我们的节日,却偏偏要跟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赶时髦。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现在的人都快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忘得差不多了!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不记得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表面称自己是中国人,骨子里却是西洋的那一套,这样的民族就已经在全球化中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主体意识。和外国交流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被征服而已!典型的数典忘祖!

  反方观点:
  这样的规定实在荒谬!成都市教育局是典型的法盲,学生是国家公民,学生上街过圣诞节是学生自由。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教育局就没有权利阻止公民上街活动。

  另外,老外不也有很多人到唐人街参加春节活动吗,怎没看见他们出台啥规定?过洋节并不是什么崇洋媚外,也不代表被西方文化侵蚀,恰好是全球化的体现之一。
  春节究竟是要保卫还是不需保卫?春晚究竟是看还是不看?春节民俗究竟是弘扬还是衰微?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五学者最新组合,凌沧洲、裴钰、孔慧,黄梓峰,蒙昧联手推出《新春节文化宣言》,由众人网独家支持首发。

  五位学者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春节进行了反思,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它的存在要早于文字、教化的历史,对于春节这样的人类文明现象,保存其本身的“自由价值”,珍视人们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自由、纯朴和率性的快乐,才是对春节最好的弘扬和继承。五位学者反对春节联欢晚会这种电视伪民俗,正是春节晚会这种工具化的方式,扭曲了春节这个人类文明节日的纯朴和自由,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提出抵制“春晚”陋习,春节文化应当多元化。
  《新春节文化宣言》

  春节不是教化的产物,而是文明的产物,在教化尚未萌芽的史前时代,“春节”作为节日已然是一种文明的现象而存在着,所以,当我们今天审视“春节”的时候,不要用所谓“教化”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她。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兴衰,还是佛学的成败,甚至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的侵袭,“春节”都没有消亡,甚至没有一点点衰微,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既无需什么保卫,也更无需什么发扬,她就是文明的历史,又是发展的未来,更是人类存在的现实。
  “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她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 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羁绊,包括自身的束缚,她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在没有教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欢度春节,人们刀耕火种,载歌载舞,关注心灵、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春节对于人们是真正意义的“自由”。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春节意味着人们对亲情的凝聚,对祖先的追思,对孩童的寄望,对未来的期盼。
  如今,“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劝导和条条框框,有的人在指导人们如何过春节,有的人在用春节来承载歌功颂德的献媚,有的人把春节当作工具加以利用,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让亿万年存在的文明现象化作一种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当春节晚会承担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颂德的五花八门的职能之后,“春节”就在被庸俗化之后,又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
  然而,春节不属于任何主义,当你对春节概念的理解就是“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就忘却了春节的“自由意义”,人们总是去寻求春节的“本质”,可是恰恰忘却了春节的“存在”(文明)要早于她的“本质”(政治功能化)。
  春节,不需要保卫什么,不需要提倡什么,不需要消灭什么,不需要展示什么,不需要表扬什么,不需要批评什么,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内心,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快乐,当有人问:春节我该怎么过的时候——你去快乐,如何快乐难道需要别人的引导吗?但有人问:不看春节晚会我们该干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该干嘛干嘛!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你可以把春节晚会当作一场喜剧闹剧丑剧来看吧,工具化是幽默,舞台化是幽默,政治功能化更是一种幽默,谁说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当人的心灵被分裂,被异化之后,人们竟然会对着“自由”问:我该怎么自由?
  新春节之“新”,在于回归“文明的自由的存在”,我们不是在反对什么,也不是在推动什么,如果我们对于文明尚有一颗敬畏之心的话,2008年的春节,让我们剥离所有:谎言的编造、欢乐的做作、盛世的虚伪、真情的阉割,回归文明的存在,回归人性的溯源。
  我们的结论:春节无需保卫,春晚可以不看,注重自由精神,尊重文化多元。

  执笔人:裴钰

  签名:凌沧洲(作家,学者)

  裴 钰(众人网执行总编,学者)

  孔 慧(传媒人,学者)

  黄梓峰 (传媒人,学者)

  蒙 昧(传媒人,学者)

  中国向来是个海纳百川的民族,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度令人吃惊。但是那时侯我们拥有极度的优越感,认为我们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对外是一种强者、怜悯的态度,所以无论怎么改变,我们是一个兼并者,主体还是我们自己。

  依次我们关于过不过洋节的讨论,根源在于主体的力量,是能够兼并别人,还是被别人兼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目前我们的主体性,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巩固我们的主体性。毕竟,我们不想成为印度,不想做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6-22
当然是不应该了、我们是中国人

新闻事件:

在今年的西方圣诞节来临之前,东莞市某餐饮文化公司下发通知:不提倡员工过圣诞节,通知要求,圣诞期间,公司不举办任何活动,也不准员工在公司里戴圣诞帽,摆圣诞饰品等。此通知一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该公司一负责人称,他们一直在塑造国学企业文化,并制定了企业国学成长计划,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在的人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忘本啊”!

去年圣诞前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圣诞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是难得的狂欢契机?到底中国人需不需要圣诞节呢?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地讨论。

相关事件:

2006年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商家纷纷造势营销,年轻人在精心准备着与朋友相聚的礼物。而在网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10位博士发表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引起了"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

2007年12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调整为国家法定休假日。

正方观点:
这说明终于有人认识到文化入侵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圣诞节本来就不是我们的节日,却偏偏要跟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赶时髦。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现在的人都快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忘得差不多了!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不记得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表面称自己是中国人,骨子里却是西洋的那一套,这样的民族就已经在全球化中丧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主体意识。和外国交流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被征服而已!典型的数典忘祖!

反方观点:
这样的规定实在荒谬!成都市教育局是典型的法盲,学生是国家公民,学生上街过圣诞节是学生自由。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教育局就没有权利阻止公民上街活动。

另外,老外不也有很多人到唐人街参加春节活动吗,怎没看见他们出台啥规定?过洋节并不是什么崇洋媚外,也不代表被西方文化侵蚀,恰好是全球化的体现之一。
春节究竟是要保卫还是不需保卫?春晚究竟是看还是不看?春节民俗究竟是弘扬还是衰微?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五学者最新组合,凌沧洲、裴钰、孔慧,黄梓峰,蒙昧联手推出《新春节文化宣言》,由众人网独家支持首发。

五位学者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对春节进行了反思,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它的存在要早于文字、教化的历史,对于春节这样的人类文明现象,保存其本身的“自由价值”,珍视人们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自由、纯朴和率性的快乐,才是对春节最好的弘扬和继承。五位学者反对春节联欢晚会这种电视伪民俗,正是春节晚会这种工具化的方式,扭曲了春节这个人类文明节日的纯朴和自由,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提出抵制“春晚”陋习,春节文化应当多元化。
《新春节文化宣言》

春节不是教化的产物,而是文明的产物,在教化尚未萌芽的史前时代,“春节”作为节日已然是一种文明的现象而存在着,所以,当我们今天审视“春节”的时候,不要用所谓“教化”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她。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兴衰,还是佛学的成败,甚至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的侵袭,“春节”都没有消亡,甚至没有一点点衰微,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节”既无需什么保卫,也更无需什么发扬,她就是文明的历史,又是发展的未来,更是人类存在的现实。
“春节”作为一种文明的现象,她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 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羁绊,包括自身的束缚,她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在没有教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欢度春节,人们刀耕火种,载歌载舞,关注心灵、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春节对于人们是真正意义的“自由”。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春节意味着人们对亲情的凝聚,对祖先的追思,对孩童的寄望,对未来的期盼。
如今,“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教化、劝导和条条框框,有的人在指导人们如何过春节,有的人在用春节来承载歌功颂德的献媚,有的人把春节当作工具加以利用,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让亿万年存在的文明现象化作一种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当春节晚会承担了很多教化、吹捧和歌功颂德的五花八门的职能之后,“春节”就在被庸俗化之后,又被工具化、舞台化,政治功能化了。
然而,春节不属于任何主义,当你对春节概念的理解就是“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就忘却了春节的“自由意义”,人们总是去寻求春节的“本质”,可是恰恰忘却了春节的“存在”(文明)要早于她的“本质”(政治功能化)。
春节,不需要保卫什么,不需要提倡什么,不需要消灭什么,不需要展示什么,不需要表扬什么,不需要批评什么,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内心,只需要你自由自己的快乐,当有人问:春节我该怎么过的时候——你去快乐,如何快乐难道需要别人的引导吗?但有人问:不看春节晚会我们该干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该干嘛干嘛!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看也是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你可以把春节晚会当作一场喜剧闹剧丑剧来看吧,工具化是幽默,舞台化是幽默,政治功能化更是一种幽默,谁说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当人的心灵被分裂,被异化之后,人们竟然会对着“自由”问:我该怎么自由?
新春节之“新”,在于回归“文明的自由的存在”,我们不是在反对什么,也不是在推动什么,如果我们对于文明尚有一颗敬畏之心的话,2008年的春节,让我们剥离所有:谎言的编造、欢乐的做作、盛世的虚伪、真情的阉割,回归文明的存在,回归人性的溯源。
我们的结论:春节无需保卫,春晚可以不看,注重自由精神,尊重文化多元。

执笔人:裴钰

签名:凌沧洲(作家,学者)

裴 钰(众人网执行总编,学者)

孔 慧(传媒人,学者)

黄梓峰 (传媒人,学者)

蒙 昧(传媒人,学者)

中国向来是个海纳百川的民族,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度令人吃惊。但是那时侯我们拥有极度的优越感,认为我们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对外是一种强者、怜悯的态度,所以无论怎么改变,我们是一个兼并者,主体还是我们自己。

依次我们关于过不过洋节的讨论,根源在于主体的力量,是能够兼并别人,还是被别人兼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数百年来,目前我们的主体性,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巩固我们的主体性。毕竟,我们不想成为印度,不想做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第3个回答  2008-06-21
当然是不应该了、我们是中国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