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农村家庭变迁的历史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导致农村家庭变迁的历史因素: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

2、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城市就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衰落。

3、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4、思想的解放。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民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房屋由草土结构向砖瓦结构再向钢筋水泥结构发展,由低矮阴暗的平房向高大明亮的楼房发展。

据在河南的典型农村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居住形式的平顶房出现了突破性革命,墙体混砖到顶,顶部钢筋水泥预制板取代了檩、椽、笆和三合土,房前檐设有走廊,宽三四尺,亦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的立柱支撑。

这种新式平顶房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有向两层发展的趋势。

房屋内部从墙到顶用“888”等新式涂料粉刷。

地面用水泥漫过或用地板瓷砖铺就,外部除用水泥勾砖缝外,有不少人家还用各种颜色瓷片镶贴门窗,形成华美的外观。

尤其是头门、堂屋门的门楣上边,用瓷砖镶上带有花卉松鹤等吉祥图案的匾额,更给房屋增添了温馨亲切的气氛。

近些年来这种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逐渐取代砖木结构平房的变迁过程,不仅意味着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居住空间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屋内的空间布置更趋向合理化和专门化,大有向城市现代化公寓或别墅发展的趋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为8.1平方米,1997年为22.5平方米。

时至2000年,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就达到15平方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阶段的生活要求。

“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这句话正是农民居住形式变化的生动写照。

2、居民点由集中向分散发展,单家独院日益增多。

据对鄂西州利川市28个典型村的调查资料:其总人口由1949年的14966人发展到1999年的39348人,增加了1.6倍。

由于人口的增长,居民点也由1258个增加到3115个,增加了1.5倍。

如元宝乡小塘村,人口由解放初的700人增加到1999年的1797人,居民点由60个发展到152个;平镇乡桂花村由210人增加到512人,居民点由9个发展到74个。

同时,从利川市的家庭结构来看,核心家庭中四口之家占2192%,五口之家占22.22%,六口之家占14.38%,七口之家占6.86%,八口之家占3.4%.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无疑使村民居住日益分散,单家独院的数量日益增多。

3、农民在市郊购房、城镇建房的数量日渐增多。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商的需要,加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全国各地均有部分农民在城镇建房定居。

以上海市郊奉贤县为例,据统计,至1996年底,该县登记在册的外流人员28554人,购买农村私房的有609户,暂居人口1786人,占全县外来流动人口的67%,其中购买农民两层楼的518户、平房91户,总建筑面积84609平方米,房价824.5万元。

这些外来购房户中,来自浙江的366户,安徽的126户,江苏的89户,还有的来自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宁夏、吉林等地。

其中从事务农的656人,务工的358人,经商的55人,种、养殖业的53人,服务业的35人,其他629人。

关于购房时间,1990年前外来人员购买农村私房的只有5户,1996年达到609户,年增幅60%以上。

关于分布情况,涉及奉贤县21镇200多个行政村,其中江海、庄行、青村三镇就有344户,占全县购房数的56%.[3]

4、一些富村或乡镇企业对一些弱村或穷村进行兼并。

村庄兼并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山东省,正从我国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这种现象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富村和强企业不满足自己的发展空间,有继续扩张和膨胀的需要;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流动与重组提出的新需求;三是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及 *** 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