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有哪些成语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① 带说的成语有哪些

带说的成语有:能说会道、道听途说、说长道短、现身说法、不容分说。
一、能说会道
【解释】:形容很会讲话。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示例】:这个人生就的两片巧嘴,巧嘴滑舌,能说会道。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
【近义词】口角生风、巧舌如簧、强嘴硬牙、能言善辩、贫嘴薄舌、能说惯道、伶牙俐齿、能言巧辩、贫嘴贱舌、口若悬河
【反义词】笨嘴笨舌、拙嘴笨舌、讷口少言、笨嘴拙舌、笨口拙舌、笨嘴拙腮
二、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
【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三、说长道短
【解释】: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自】:这些缙绅士大夫家筵席间,定要几个梨园中人,杂坐衣冠队中,说长道短,这个成何体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论短道长、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说长论短、道长论短、大放厥词、数短论长、说短道长、说长说短、评头品足、议论纷纷、论长道短、拉三扯四、说短论长
【反义词】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四、现身说法
【解释】: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自】:袁伯珍这一席话,可以说是现身说法。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六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以亲身经历来说明某种道理
【近义词】言传身教
【反义词】空谈快意
五、不容分说
【解释】: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出自】: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示例】: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语法】:动宾式;作分句、状语;指不允许分辩陈说
【近义词】不容置辩、不容置喙、不容置疑、无庸置辩
【反义词】畅所欲言

② 关于说的成语有哪些

无可厚非、
一诺千金、
有的放矢、
单刀直入、
潜移默化、
自相矛盾、
言简意赅、
面面相觑、
颐指气使、
字字珠玑、
噤若寒蝉、
不言而喻、
对牛弹琴、
侃侃而谈、
开门见山、
淋漓尽致、
三缄其口、
期期艾艾、
一针见血、
一言九鼎、
口干舌燥、
之乎者也、
夸夸其谈、
旁征博引、
恰如其分、
捕风捉影、
指手画脚、
转弯抹角、
絮絮叨叨、
察言观色

③ 成语有什么特点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④ 现代汉语成语有哪些特点

成语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
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17934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书面上用四个汉字来记录,基本上都是四字格。可以说,四音节形式是成语区别于熟语中的其他成员(如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一个显着标志。为什么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呢?这大概跟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平衡为美,以不对称不平衡为不美的审美情趣不无关系。成语的这种形式对汉语语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汉语中许多四字格类的固定短语大多从成语发展而来,成为了新的成语,例如扬长避短、一分为二、一穷二白、不正之风等等。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成语的四个音节大多是两两相对,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其二、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例如:山清水秀 、行云流水、 豁然开朗、侃侃而谈。成语的这个特点,我们通过本课程第四章“语言的声音美”的学习之后,将会体会更深。
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成语反映了汉民族人民对老鼠的厌恶心理,若将其中的鼠改为“兔”、“龟”等,不符合汉民族的心理习惯。
成语形式简练但涵义丰富,极富表现力。例如“乘风破浪”除了表示迎着艰险、一往无前外,还隐含着“具有远大抱负”的意思,这是一般的自由组合的词语所不及的。试比较下列两例: ①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极快。 比较可知,例①除了表现高速度之外,还隐含着一种巨大的气势,例②用的是自由组合的词语,表现力明显不及前者。又如“东郭先生”是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内储说上》一则寓言中那个“滥竽充数”的人物,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这些成语表现的都是具有某类特征的人。
成语大多言近旨远,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例如滴水穿石、唇亡齿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欲速则不达等。使用成语有助于表达透辟精当,含蓄而深刻,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⑤ 什么是成语 成语有哪些特点

1、定义: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2、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⑥ 成语有哪些特点

成语是中抄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袭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⑦ 成语的特点是什么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⑧ 表示说的成语有哪些 带说的成语有哪些

口若悬河、能说惯道、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出口成章。

一、口若悬河

白话释义:形版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权

朝代:南朝·宋

作者:刘义庆

出处:·《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翻译:郭子玄议论好像瀑布泻水,注而不竭

二、能说惯道

白话释义: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朝代:明

作者:无名氏

出处:·《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翻译:但成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解释

三、口齿伶俐

白话释义: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翻译:宝玉一向天但是嘴角伶俐,这时一个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自己逃亡死的

四、能言善辩

白话释义:很会说话,善于辩论。

朝代:元

作者:无名氏

出处:·《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翻译:要是能说善辩的人技巧;说他投降

五、出口成章
白话释义: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长辞令。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出言有章。”
翻译: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