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出版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一次函数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0
《一次函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能力目标:
①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②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②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①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②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与自主探究
设计思路: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进行知识的横纵联系,抽象概括,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习题演练中巩固概念,理解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星期天,数学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5斤)去市场买10斤鸡蛋,当他往篮子里装称好的鸡蛋时,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的个数少很多,于是他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10.55斤,即刻他要求摊主退1斤鸡蛋的钱。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点拨】摊主称的质量与准确值有差异,如果知道它们的函数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用摊主的秤也能称出准确的质量。
【设计意图】以买鸡蛋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内容符合实际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横向联系,探索原理
师: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质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质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克012345
y/厘米33.544.55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生: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设计意图】弹簧秤和买鸡蛋有联系,并且都含有一次函数的模型。
三、纵向联系,形成概念
师: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
(1)完成下表:
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050100150200300
油箱剩余油量y/升
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 y=100-0.18x )
生: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为y=0.5x+3,y=100-0.18x,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要注意准确且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四、应用迁徙,巩固新知。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变式训练:见下表:
X-2-1012……
Y-5-2147……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 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是一次函数,并且知道为什么是一次函数。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1)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2)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3)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点拨】写函数表达式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先认真审题,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按照等量关系写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等式,最后将等式变形为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函数的式子。
【设计意图】此题考查了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问题。
例3:我国现行个人工资薪金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800元但低于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所得税……如某人某月收入11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1160-800)元;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又小于1300元时,写出应缴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某人某月收入为960元,他应缴所得税多少元?
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分析:(1)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小于1300元时,
y=0.05×(x-800);
(2)当x=960时,y=0.05×(960-800)=8(元);
(3)当x=1300时,y=0.05×(1300-800)=25(元),25>19.2,因此本月工资少于1300元,设此人本月工资是x元,则0.05×(x-800)=19.2,x=1184。
变式训练: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写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
[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设计意图】此题考查了分段计费问题。同时让学生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范围。
五、课堂小结,上升理性: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六、课堂反馈,快乐闯关
轻松完成
某种大米的单价是2.2元/千克,当购买 x千克大米时,花费为y元。y是x的一次函数吗?是正比例函数吗?
(y=2.2x, 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稍加思考
如图,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现有一列火车从乙地出发,以80千米/时的速度向丙地行驶。

设x(时)表示火车行驶的时间,y(千米)表示火车与甲地之间的距离,写出x,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 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
(解:y=100+8x,y是x有一次函数。)
勇于挑战
某织布厂有工人200名,为改善经营,增设制衣项目。已知每人每天能织布30米,或用所织布制衣4件,制衣一件需用布1.5米;将布直接售出,每米可获利2元;将布制成衣后售出,每件可获利25元,若每名工人只能做一项工作,且不计其他因素,设安排x名工人制衣,则:
①一天中制衣所获利润P为多少元?
②一天中剩余布所获利润Q为多少元?
③当x取何值时,该厂一天中所获总利润y为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解: (1)P=25×4x=100x(元)
(2)Q=2[30(200-x)-6x]= - 72x+12000(元)
(3)一天所获利润为制衣所获利润与剩余布所获利润之和,所以
y=P+Q=100x+( - 72x+12000)=28x+12000,这是关于 x的一次函数;而当制衣
最多时,也就是制衣人最多时,获得利润最大,即x=166时,最大值为
y=28×166+12000=16648(元)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强化双基训练,而且以“轻松完成”、“稍加思考”、“勇于挑战”三个小标题来引导、鼓励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并且三个内容有梯度,满足多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教后反思】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个函数模型,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课习题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横纵联系形成概念;拓展练习很精彩。拓展练习中,学生的基础不同会有差异。但通过沟通、交流,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不足之处在于学习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而且教材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例题陈旧。现在新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变为1600元。如果能在课后组织学生收集一次函数在生活中应用的社会调查,那必将使学生对一次函数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