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2-24
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和辛勤工作,得到市委的肯定和信任,即将走上领导岗位。这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既是人生的一个新转折,也是创业的一个新舞台,更是担当的一份新责任。能不能做一名群众信任、市委满意的合格干部,对大家都是一个新考验。因此,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我看关键是要具备三条:有德、有能、有为。
一、有德才有信
德者,有公德、有品德、有官德,总体来讲就是“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里面本来是分开的。“道”的本意是人所走的路。“道”有多种多样,或平坦笔直、或坑坑洼洼、或陡峭严峻。为很多人提供出路,平坦笔直、没有拥塞的路,中国古代叫做“大道”,也叫“王道”。“王道乐士”就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故而,可重复、可依靠、可遵从的规律,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办法,都叫做“道”,道由此又引申出疏导、开导、引导、治理的意思,也就是找到出路的意思。而所谓“德者,得也”
。古人讲“德”就是有所收获或者行有所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所以“德”又引申出有所得而感激别人或被别人感激。“物得以生谓之德”。每个人或物的“德”,就是张三之为张三、李四之为李四的属性。古人所说的“有德之人”,是指能依据自己的本性,使自己有所收获,进而使别人有所收获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有素质的人”。天下熙熙攘攘,行走在同一条路上,难免冲突和摩擦,礼让于是就成了德。因此,“道”和“德”密不可分,就是因为一个“行”字。有“路”有道,惟德有“得”。同样是在天地之间,人和动物,人和人走的路有重合,又有区别。所以,“走自己的路”,为自己负责,同时需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保持宽容和理解,这就是“道德”原本的含义。
德为才之帅。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国家需要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也需要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取胜。那么一个人呢,也应该有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道德、健康和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之中,道德犹为重要,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说起道德的重要,陈毅元帅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假如飞机开得很好,却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更糟了。所以,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一种灾难。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修身先修德,做事先做人。没有道德的人,知识再丰富,也难成大器。对此,宋朝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曾经有过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段话把德才之间的关系论述得非常到位了。
德为信之源。“信者,诚也,从人言”。因此,人要有信,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信念,做人诚信,为人信任,被人信赖,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凝聚团队的力量。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信念,做人诚信,为人信任,被人信赖,其根本的源头则在于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德才能有信。信念是一种道德追求。信念反映人的理想,代表人的追求,表达人的价值倾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宝贵的美德,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把它比作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始终是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信用是一种道德表征。“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讲信用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诚信”始终被视为传统道德“五伦”的伦常之一。信任和信赖是一种道德感召。高尚的道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赞许和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这种“效应”,是任何权力、地位和金钱所换不来的。为政者要有这种为人所信任、为人所信赖的影响力,不能靠权力的影响力,而只能依靠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尤其要努力培育和提升道德凝聚力,以高尚的道德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够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浸润群众崇德尚文的心灵,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德为政之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为政者无不重视道德修养,品质历练。不修官德,品行不端,难以服众。对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贵在“崇德”。领导干部尊从道德的规范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普通群众的道德选择。群众总是期望领导干部不仅能成为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而且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榜样。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言一行,受人关注。我们带头崇德敬文,作出表率,不但有利于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为政贵在“养德”。修身律己、增强修养,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是领导干部不断进步的法宝。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苦练内功,按照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自觉敞开心扉,虚怀若谷,吸纳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人民的要求、实践的需要、先进人物的高尚精神、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丰富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政贵在“立德”。立德必须积德。古人说:“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德的修养需要每天“刷新”,而不是一劳永逸。刘少奇同志曾提出,要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并说“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彭德怀同志为了保持道德高洁,坚守着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要挤出一定时间,“闭门谢客,闭门思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积德”之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垂范。
德为廉之基。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以德服人,以德养廉,是每一个领导干部不容懈怠的责任。廉洁既是为政的基本要求,又是很高的境界。人们自古崇敬廉吏,因为只有坚守名节、为政清廉者,才能克己奉公、为民谋利。为政者要做到清廉自洁,抵御诱惑,拒腐防变,就必须把道德修养作为第一道防线。如果视道德修养为“软约束”,可有可无,甚至放弃道德修养,放纵各种欲望,那就会很危险。我国自古有“三慎”修德的美谈。“三慎”即慎独、慎微、慎初。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能做到谨慎不苟。《甲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人在独居斗室,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黄金十斤,成为千古慎独佳话。慎微,就是对细小琐碎之事要警惕、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名臣陶渊为官清廉,他在官署题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任何腐败都是从自身思想防线放松开始的,越是微小越易放松,因此越应谨慎小心,防微杜渐。慎初,指警诫、谨慎于事发生之前,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明代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下属说:我乘轿进城遇雨,一穿新鞋的轿夫开始很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后不小心踩在泥水中脏了鞋,便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因此他感慨:“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的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一些原本合格的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往往都是守不住慎初,有了第一次伸手,便有了第二次,思想道德的防线从此失守,难以回头。这“三慎”都是讲道德修养的,都是要求为政者必须将全部的人格、生活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做到这一点,“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
二、有能才有威
“能”,本义是指一种象熊的野兽。《说文解字》对“能”字的解释是:“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意思是“能”这种野兽有力量,很强壮,所以人们称赞一个人“贤能”、“能杰”,由此引申出了才能、能力的含义。现在我们讲能力,就是指能够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有学习能力、思考有思维能力、说话有表达能力、处事有应变能力,而作为当政者,也有执政能力等等,不一而足。
能力是领导干部立足的根本。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廖廖五个字,却道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套用这一名言在我们领导干部身上,则可以说:我能故我在。作为领导干部,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一下:我们何以为干部?我看不是因为学历必别人高,也不是因为资历比别人老,更不是因为所谓的“人情”、“关系”比别人硬。领导干部之所以是领导干部,只是意味着比别人能力更强,素质比别人更高。能力和才干才是领导干部永恒的通行证。有一句俗话:关系是泥饭碗,是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只有能力是金饭碗,是会升值的。当权位、人情、关系、资历、年龄、门第等等这一切所谓的“背景”之类的东西与能力发生冲突时,最终统统都应让位于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一种“能力本位”的观念,让能力和学识释放出更大的力量。
能力是领导干部威望的基石。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识、才干与其威望是成正比的。博学多才,加上人格高尚,将使人的威望更高。有德有能,威望自生。现在,群众对权力的崇拜在弱化,对那种简单的下级服从上级观念的职业畏惧感也在淡化,他们最钦佩、最信服的还是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干部。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本身就是对群众最好的说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威望来自哪里?来自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自履行职责干在前,廉洁自律做在前,增强素质走在前;来自良好的形象,模范的行动,无私的品格。
能力是领导干部进步的阶梯。能者多劳,领导干部有思想,有学识,有能力,不能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体现在思路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上、体现在干事上。办不好事,干不成事,能力就无从谈起。会干是顺应规律的善干。什么叫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法则。如:日月星辰,各有轨迹,运转有序。天体的运行是多么有规律。治国理政同样也有执政规律。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履职,就应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的规律,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会干是依靠群众的实干。一个人的能力是永远不够的,哪怕你三头六臂,也不如依靠群众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运用群众观点,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善于从群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会干是不断创新的巧干。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人的创意是无穷的财富。我们要学会富有创意地开展工作,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善于创新,就要灵活运用分类指导的方法促进工作,把握特点,区分层次,因地制宜,推进整体;就要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指导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谋划长远;就要坚持把制度和机制创新作为动力,用有效的机制推进工作的落实。会干是持之以恒的勤干。抓住主要工作,突出重点工作,做到一个时期有一个重点,一个阶段有一个目标,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解决,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一个个项目的落实,一个个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把发展的文章做好。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终有所成。
能力是领导干部长期的修炼。领导者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方面长期的修炼。能力靠学习来提高。一个人学习掌握的知识越多,眼界就会越开阔,思想就会越充实,境界就会越高远。特别是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不进则退,不认真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领导干部肩负重要责任,更要重视学习。既应在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知识;还应勇于大胆实践探索,乐于调查研究,勤于潜心钻研,善于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根固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能力靠思维来养成。生命的灯因思维而点燃。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构成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想方法,决定思想方法的灵魂是科学的领导方法论。所以,修炼思维能力最基本的途径是结合工作,学习领导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反复领悟、多方比较、不断总结。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思其一面,又虑其整体;既从正面比较,又从负面评判,强化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习惯。不如此,就难于突破习惯的思维、陈俗的观念;就难于克服浅薄的认知、偏激的决断;就难免交不完的学费、摆不脱的缺憾、走不出的低谷、驱不尽的黑暗。能力靠实践来提升。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干部必须经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环境的锻炼,才能增长知识,磨练意志,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古人说“宰相必出于郡县”,就是这个道理。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绝对出不了领导人才。因此,身为领导干部不但要善于总揽大局,还要善于亲历亲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应对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做到亲历亲为,就难免被假象所乱,被乱象所困,被一面之辞所迷。
三、有为才有位
何谓“为”?“为”的本意是
“做、干”的意思。我们这里所讲的“为”,理所当然是讲的作为的“为”。“有为”就是有所作为,亦即干成了事业,或做出了成绩。何谓“位”?“位”就是位置、地位。“有位”就是有位置、有地位、有岗位,总之就是有人生的大舞台。
有为是人的天性。人到世界上走一朝是干什么来的?不是为吃,不是为穿,而是来干事的,这是人之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别。俗话说:“天不生无路之人”。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学生读书,当兵扛枪,当官管人理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民想夺高产,生意人想发大财,学生想多学本领,士兵想当将军,人人都想多为社会多做些贡献。这都是求“有为”的表现。拿破仑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讲“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都是一个意思,人要有作为。共产党人的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大的作为。因此,我们说,人人都有追求,即使是普通人也都有梦想。力求有所作为,乃人之天性,是人之常情。
有为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什么叫天职?本意是讲老天的职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按照四季的规律来运行。我们讲领导干部的天职,是说干部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职责。古人讲:“身负一职,不负皇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是说,当官的职责。大家可能听过一则“宰相问喘”的故事。讲的是汉朝有一个宰相到民间视察,走到一个地方,遇到村夫斗殴,随从请他去管一下,他没有理会。又走到一个地方,看到有一条牛喘气,他却走过去仔细诊断,看牛是为什么喘气。随从就很奇怪,为什么村民打架你不管,一条牛喘气却有心去看?他说,村民打架有地方官去断,不用我管;牛喘粗气,与季节气候有关,从中我可能发现来年气候变化的一些前兆,推断对农民收成的影响。身为宰相,我辅佐天子总理国事,对这样的大事怎能不管呢!这个故事就是讲当官有当官的职责。职责者,职位和责任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的。我们身上也都有一官半职,同样也就意味着有一份责任。做不到这一点,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尽管我们各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和岗位,而且每个人分工可能不完全公平,岗位也有所好歹之别,有的甚至差别会很大,但不管身处何种岗位,不管担负何种职责,都应管好份内的事,担好自己的责,都应当干出不朽的业绩来。这是我们身为领导干部的天职所在。
有为才有位,有位须有为。“有为”与“有位”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有为”是“有位”的前提和基础,“有位”是“有为”的助推和加速器。在一个健全的社会秩序和良性的干部任用机制中,应该是“有为”者无需为“位”而奔波,而“有位”者绝对不敢碌碌“无为”。然而现实中,由于衡量“有为”的尺度还不够科学,用人机制还不尽规范,也可能出现“有为者未必有位,有位者未必有为”的现象。我们不否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目前的现实确实存在。但是整体来说,这毕竟不是主流,不是常规。从长远来看,“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永远是不二的法则。领导岗位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我们才得以被安排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对于这种信任,我们不仅应高度珍视、决不辜负,而且应该常怀感激之情、报答之心。怎样感激?怎样报答?那就是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做出实实在在的作为,交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有为”来自“有心”、来自“有情”、来自“有劲”。领导岗位是一个创业的舞台。这个舞台,需要有心,需要有情,需要有劲。需要有心,就是要有事业心、有进取心、有恒心。成就事业,需要以事业心、进取心和恒心作支撑。中科院院士李振生,早年支援大西北,接受了培育抗病毒良种小麦的任务。经过30年的艰苦研究与反复实验,终于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的
“小偃六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李院士说:
“为了西北农民兄弟,我30年干好了一件事。”
30年,一万多天,几乎是生命的一半路程,这期间我们国家还曾经走在风风雨雨中,而李院士认准目标,矢志求真,昭示了一种坚定执着的事业心、进取心和恒心,烛照了一种玉兰静谷的高尚境界。面对日新月异、喧嚣闹腾的世界,我们同样需要这么一份淡泊和执着。需要有情,就是要有感情、有豪情、有激情。感情、豪情、激情都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推动人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努力做好工作、提高效率的精神武器。感情使人精神振奋,豪情使人昂然奋起,激情使人勇气冲天。一块手表可能有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了发条,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一个人无论怎样学富五车,也不管多么健壮高大,但如果缺少感情,缺乏豪情,没有激情,做事就会打不起精神,迷迷糊糊地度日,暮气沉沉地生活,也就谈不上有所作为。有感情、有豪情、有激情,才能激励自己,感召他人,使人精神振奋,面貌焕然一新;才能做人朝气蓬勃,事业蒸蒸日上。需要有劲,就是要有干劲、有韧劲。有干劲是有作为的基本保证。一个做事有干劲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而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满怀热情和干劲地投入工作;一个做事没有干劲的人,则会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失去工作的乐趣和热情。做事有干劲还要有韧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循序渐进的积累。领导干部为官一任,要有所作为,真正做出一点实绩来,没有干事的韧劲,没有心血、精力和智慧的持续投入是不可能的。唤起工作干劲和韧劲的良方就是责任感。每一次拖延和迟缓都会销蚀人的决心,削弱人的意志。田家英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诗:“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梁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这就是责任感的写照。我们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理应努力工作,对人民负责。对人民群众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有奋发有为的干劲,才会有干事创业的韧劲,才能突破难点,开拓创新,干出成绩,报效人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