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执行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2-23
于二套 郑煤集团超化煤矿
谈到制度化建设,人们会想到两种情况,说执行力强,很容易想到听话、顺从、懂事的员工;说执行力不强,很容易想到他人及基层下属不力;片面的认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建设就是培养听话、顺从、懂事的员工。其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并不是培养听话、顺从、董事的员工,而是从决策层、管理层、落实层、监督层等各个层面入手,全过程、多层面来提高。笔者认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是基础、管理是前提、落实是关键、监督是保障。
一、制度科学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执行力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任务传递和完成过程。制度是执行力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管理的依据。科学决策、符合实际、符合民意的制度,执行的欲望强烈,执行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制度不科学、脱离实际,背离员工意愿,执行就会打折扣。但在现实生活,个别单位在修订制度时,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对上级要求吃不透,下面情形判断不准,自身状况把握不住,专横武断,频提口号,长发文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落实缺乏凝聚力、支持力,制度修订完善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制度出台之日也即宣告了不能执行到位之时。
科学制度取决于决策层的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对民生民情民意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客观情况准确了解。要做到制度科学,首先要有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听取专业人员建议,广泛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全面公开民主修订过程,使各种制度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意愿,夯实群众基础。其次,制度要有合法性。制度必须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涉及法律政策的制度必须经过合法论证,最大限度提高政策科学性、降低制度失误率。再次,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制度一定要符合现状,切合实际,坚持能执行的就制定、制订了就必须执行的原则,杜绝“假”“大”“虚”“空”,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有持续性。持续性就是制度的思路,工作要求要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不能朝令夕改,政出多门,要形成上届定下的事本届接着干,本届定下的下届接着干的机制。
二、严密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只有严密考核,杜绝“中梗阻”现象,才能把各项制度落实下去,管理层的执行过程就是任务量化、分解、安排、检查、落实、考核评价的过程。没有严密管理的过程,就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前提。只有注重了过程,执行才不至于走过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个别领导“当面讲执行、背后无行动”,“上面不过问、下面很平静”;还有的主观能动性极差,消极依赖现象严重,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头,往往是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意见,有了意见等经验,有了经验等支持。这些现象其实是管理不到位,放纵了落实层,敷衍了决策层。
作为管理层要明确: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制度落实到行动的转化过程,必须明确任务,强化责任,严格追究责任,确保执行到位。一要抓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员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事业心,提高员工执行主动性。要善于激发内力,促使员工无论能力大小都要把最大力量投身到工作之中,以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工作落实;要善于增加动力,促使员工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各扬其长,形成抓落实的生动局面;要善于给压力,切实解决落实中上急下不急的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要抓组织协调。组织协调是方法,是提高执行效果的有力手段。要根据权职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主办责任制,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形成层级之间、岗位之间的责任链条,达到执行线条清楚,执行目标一致。第三,要健全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始终把管理中的任务量化、分解、安排、检查、落实、考核、评价的过程作为执行的过程;建立员工轮岗机制,实行员工定期轮岗制度,解决员工长期不轮岗,工作没压力、没动力的问题;建立示范机制,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关键环节、重点工作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确保落实;要建立惩治机制,对违反制度、管理不力的行为要严格问责,确保责任追究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职级、每一个岗位,做到不手软,不做样,确保执行效果。
三、严格落实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好的制度最终靠基层去执行、去落实,如果不去执行、不去落实,再好的制度等于白纸一张。执行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用人导向是否正确、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干事环境是否宽松。当前,个别单位用人导向上,老实人吃亏、实干人吃亏现象屡见不鲜;成天不干事,总是琢磨人,围着领导转,被提拔重用的大有人在。这样的用人导向长期存在下去,谁还会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在评价标准上,工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成绩大小一个样,谁会把精力用在干好工作上。在干事环境上,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被耻笑、被歧视,被看成另类、谁还敢去干事。这些现象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大大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毋容置疑的影响到执行力。
提高落实层的执行力,需要正确鲜明的利益导向,否则就会是老牛拉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撞,碌碌无为,利益导向正确鲜明,就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执行力;利益导向模糊有问题,就会挫伤员工的进取心和事业心,影响员工的执行力。对于增强执行力而言,必须奖励提拔实干且干出实效的人,以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说话,打破“以分数取人”、“以地域用人”、“论资排辈”等旧观念,真正把品行好、有魄力、干劲足、业绩好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引导员工务实重干、执行有力。在评价机制上,必须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对员工所干的工作都要有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干得好的要肯定奖励,干得差的要批评惩治,坚决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在干事环境上,重点引导树立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过、但求无功为耻的荣辱观,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
四、监督到位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监督到位,执行才有力。制度执行中监督出问题往往是监督缺位或监督乏力。前者是没有监督,不管做得好坏。后者是监督的机制不合理,没有效果。从近年来的制度督察工作看,监督缺位严重,许多工作布置后,缺乏跟踪监督,部门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偏重与事后监督,导致应付执行、被动执行、消极执行、慢执行、不执行、执行走样等问题,也由此引发了制度执行不到位。
增强监督力度,必须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和有效监督。要在执行中监督,在监督中提升,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在监督层次上求 “深”,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全面掌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监督内容上重“细”,对监督内容精心安排,周密部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监督方法上要激 “活”,打破常规,采取灵活多变的监督方法。二是在重点上突破。要始终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围绕职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制度运行到那里,监督就到哪里,提高执行走样的难度。三是在方式上突破。善于自上而下监督,打破传统的监督方式,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涉及基层的工作,直接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症结,倾听职工呼声,了解真实信息;善于“协调联动”督察,减少重复督察,减低行政成本,促进决策落实;善于对监督事项进行反复监督,避免弄虚作假,促使员工增强执行力。
总之,通过决策公开、考核公开、执行公开、监督公开,采取员工群众广泛参与,让执行力不强、工作效果差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市场,难以生存,从而营造一种提高执行力的良好氛围。只有风气形成了,环境造就了,制度体系健全了,才能使执行力持久高效的运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