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与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A. 课堂教学怎样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 各位学长学姐,求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系及重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社会影响
三. 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自然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
2.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经常与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3. 历史法:历史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
4. 实验法:实验法是实验者按照实验目的合理的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一. 分科课程:
又称为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二. 综合课程:
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最先提出。
三. 活动课程: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活动为中心组质的课程。代表:杜威
四. 必修课程:
按照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五. 选修课程
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六. 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七.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八.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
九. 显性课程
公开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计划性。
十. 隐形课程
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一.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 应注意的问题
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归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形成的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二.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加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 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C.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标中具体指什么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3)课程知识与能力扩展阅读:

1、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D.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标中具体指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E. 运筹学课程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方法/步骤
计划。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学习。
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
思想内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容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
学会总结。
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
要摒弃小学毛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
千万不要以为多做题,题目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要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如何才能高效的学习步骤阅

F. 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哪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构建起了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过程和方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每一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如《雨霖铃》三维教学目标拟定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每一步都设想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比如,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为了把握作者的观点,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哟,失去双臂了还谈什么秀丽迷人?”全班同学顿时议论起来,我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把文中这句话多读几遍,每一遍都重(zhòng)读一个词语,然后再仔细思考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下子,全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就自然引出了我所要问的问题,,“如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她”为何“必须失掉双臂”?维纳斯不“失掉双臂”与“失掉双臂”哪个艺术效果更好?是否希望“两条一览无余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如果不是她,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的人失去了双臂,会怎么样?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很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错。从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不但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四,重视过程,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比如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语文》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学生留意身边的语文:街边的路牌、广告牌,电视、电影中的台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等,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教材。通过观察、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日里被忽视的地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用词、用语现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大大减少,因为是自己亲自归纳总结出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很不错,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的实用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中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一些思考,我想,只要我们注意了以上几点,就能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G. 求小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复习资料(word)

教师资格证是全国统考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由于网络问答无法上传Word资料,只能文字形式。

想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门考到高分,首先要很清楚这科往年的考情,也就是分多少版块,每个版块重点是什么?占多少分值,然后再针对性的学习,下面将一起分析这门科目考情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考情分析:

2017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将在11月份举行。分析历年考试真题可知,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和形式基本保持不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钟。报告分数120分,折合分70分及格(卷面分数要确保达到96分以上考试就没问题)。考试模块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6个部分。

现总结分析历年考题,把握其命题规律、知识点考查形式、考查知识点分布等特点,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明确考试方向,促进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

总结:总体来说,2017 年下半年考试保持灵活、开放的特点。具体章节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模块 1:

1.整体占比:略微下降,但仍是考点最集中的章节,是备考的重点章节;

2.具体知识点:比较常规,紧密结合教育实践,并且出现了领导人讲话类考题(单选题第7题);考题集中在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学生观、课程理论、课程评价、新课程改革;

3.提分知识点:

单选题: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简答题:教学研究

模块 2:

1.整体占比:大幅下降,减少 16 分;

2.具体知识点:知识点较常规,但出题角度新颖,例如德育方法一改从操作方法角度出题,而从作用、功能角度出题。

3.提分知识点:

单选题:德育方法、心理辅导

模块 3:

1.整体占比:大幅度上升,增加 20 分;

2.具体知识点:集中在班级管理、突发状况处理。两个新情况:1.开始考察少先队详细知识点(《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2.考题重复(简答题与 2014 年重复)

3.提分知识点:

单选题:课外活动

简答题:班主任常规工作

材料分析题:突发事件处理

模块 4:

1.整体占比:保持不变;

2.具体知识点:沿用学科知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的风格设置题目。统一设置导入环节,统一要求设置“设计意图”;

3.提分知识点:

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入环节、新授环节、设计意图

模块 5:

1.整体占比:略微上升,增加 8 分;

2.具体知识点:延续教育学考点,增加教育心理学考点(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

3.提分知识点:

单选题: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动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

材料分析题:教学原则

模块 6:

1.整体占比:无考题

2.提分知识点:

单选题: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三).试题难度

1.2017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察难度居中,基本都是讲义内容。出现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一方面是领导人讲话文件,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分析,需要考生根据讲义内容进行灵活分析。

2.单选题难度较小;简答题常规;材料分析题设计知识点教广,相对难度较大;教学设计题比较常规。

二、真题再现

1.单项选择

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答案】D。 解析: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2.解答题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操行评语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操行评语的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体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感情造成家长误解。

3.刘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时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她就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他就赞赏道说:“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好,她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的读一读。”学生读得不够好时,他首先肯定“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的不仅能表现出惊讶,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

问题:

(1)评析刘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10分)

(2)谈谈“新课文”倡导的评价理念。(10分)

【参考答案】 (1)刘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中,刘老师一直在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成长。

其次,刘老师在评价中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材料中,面对生的质疑,或者学生在朗读中的不当之处,李老师采取了发展取向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到自己的问题,不断改正,不断发展。

(2)新课倡导的评价理念:

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第五,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H.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备考

综合素质
考核内容: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回读理解、语言答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初高中)
主要考核: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考核内容:考核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诊断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