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本文核心内容:

1、 本书讲了些什么?

2、创造知识的本质是什么?

3、知识创造的哲学知识原型?

4、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是什么?

本书讲了些什么:

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柏拉图、笛卡儿、杜威、西田几多郎的哲学观点与SECI模型中 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 的对应关系,阐明了知识创造的辩证法,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科学的知识的方法论以及结构、行为、意义、整合四条路径,进而提出了企业经营中隐喻、模型化、概念化、分解变量、设计等“概念创造”的方法论。

创造知识的本质是什么?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 隐性知识VS显性知识 )和一个模型( 知识创造SECI模型 )。

野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这个划分不是野中的首创,而是借鉴了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 Polanyi,1891—1976))的观点。

隐性知识 指的是我们心里知道但无法转换成语言的经验性、身体性知识,比如难以言表的想法、信念、视角、技巧等。

显性知识 指的是把隐性知识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或建立体系后可以通过媒介传播、共享的知识。

波兰尼是在哲学层面上论证 隐性知识 ,野中则把这一思想延伸到实用层面,野中提出,隐性知识也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技术”层面, 它包括非正式和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常常可以称之为“秘诀”(know-how)。比如,大师级工匠或特一级名厨对大量操作技能了如指掌。尽管他们经验老到,但常常难以将日积月累的技艺背后的科学道理表达出来。这类“秘诀”只能手把手传授,而且还离不开师徒之间的默契配合。源自亲身体验、高度主观和个人的洞察力、直觉、预感或灵感等,就属于这个层面。

第二个是“认知”层面 ,它包括信念、领悟、理想、价值观、情感及心智模式。这些认知因素根深蒂固,是那些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知识,而且人们会在内心深处认为它们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尽管这些知识的内容也很难用语言符号表达出来,但却始终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方式。

野中利用东方的辨证思考方式探讨了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并敏锐地察觉到个体所蕴藏的隐性知识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野中指出组织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隐性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创造的原动力。

因此,野中提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著名的 知识创造SECI模型 ,并用“ 知识螺旋 ”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社会化(Socialization) : 隐性知识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潜移默化-情境化】

典型的例子如 学徒制 、企业中的工作现场培训( OJT培训 ,全称为On the Job Training)等,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训练来领会师父的诀窍,通过工作现场培训,上司和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把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传授给普通员工、新员工们。此外,与客户的共同体验也能使自己置于社会情境当中,与情境中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而获得知识。

外显化(Externalization) : 隐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外部明示-萃取化】

在外显化的过程中,个人与集团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媒介,怀有想法(隐性知识)的个人通过小组讨论与他人共享想法(隐性知识),将其同更高阶的理念、前景结合起来变成语言(显性知识),进而反复推敲语言的表达,创造出含有新观点的概念。

组合化(Combination) : 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组合创新-系统化】

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和组合,它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已有的显性知识(外显化的概念)系统性地组合起来进行重构,催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 : 显性知识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部升华-实践化】

隐化是把显性知识变成隐性知识的过程,即把显性知识吸收、消化,升华成自己的知识。那么对实验或现场的成果的反省就显得很重要,这些成果作为自己想法的结晶(如商品、技术、软件、服务等)被投入市场,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一同创造新的知识,不断形成SECI模型的循环。个人在汲取社会情境中的知识的同时,能动地改造周边环境。

总体上说,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体系中传播,被员工吸收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实现增量增值和结构转变。

SECI模型的优势及价值

准确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即始自高度 个人化 的隐性知识,通过 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 ,最终升华成为 组织所有成员 的隐性知识。

清晰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即 “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性—隐性” ,并相应地描述了每种类别所对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创造了一个全面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工具 。按照野中郁次郎的实证研究结论,只要对任何企业在四种转化模式上所做的努力进行分析,就可以大致评价这家企业在知识管理上所达到的水准了。

SECI模型的缺陷

SECI模型尽管详尽地阐释了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由个人到组织之间的多次转化, 但 并没有揭示这一转化是如何带来 企业内在效率的差异 ,即企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拥有竞争优势的。野中所阐释的仅仅是知识转化的一个 常规过程 而已。

野中着重强调了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起点与知识创造的源泉。 但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观察到,来自于 企业外部的社会知识 对于企业知识生产也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企业都必须善于快速学习社会知识、快速作出反应,所以SECI模型所揭示的仅仅是企业知识形成过程的 一部分 ,而远非全部。

按照SECI模型,企业(组织)知识最终必须升华成为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换言之,企业核心知识的载体是组织全体成员。 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的 员工流动速度极其频繁、流动幅度也相当大, 比如经济严重衰退时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如波音、通用电气等纷纷采取大规模裁员来降低风险,但却并不影响其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这也说明 组织知识的存储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 ,SECI模型尚 无法圆满解释有关企业知识生产过程的很多关键问题。

知识创造的哲学知识原型?

知识原型是对知识背后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怎么来的过程。

西田几多郎 :以纯粹经验为出发点,重视直觉,对应着社会化的知识原型。

柏拉图: 追求本质,对应着重视对话、隐喻的外显化过程。

笛卡儿: 重视分析性、逻辑性思考,对应着分析与综合的组合化方法论。

杜威: 对应通过实践不断学习、领会的内隐化过程。

再来看看思维哲学家的知识原型。

表中是四位哲学家关于如何寻求真理的世界观的分类,即他们知识的原型,既体现了二元对立,又能看出共同点。如果把“追求真理”当作轴,四人的关联就能围绕轴心画成一个圆,换言之,知识的原型虽然不同,但追求真理的矢量绝不会改变方向,它会在对立中以画圆的方式形成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必须理解并掌握这一过程的整体面貌,通往真理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要利用多种方法论,开拓视野,逐步接近真理。

知识就是生存的力量,通过引入哲学的视角,知识工作者能够把知识创造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现实地、能动地思考,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找出适合自身的知识创造的方法论来学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绝不是绝对的普遍真理,而应以实践的形式深入现实和经验中去。

因此,我们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是什么?

这里主要分享 创造概念的方法论 以及 知识动力学的八种训练方法 。

创造概念的方法论:

(1)观察

创造概念的第一要务是纯粹地体验我们参与的事件,或放弃分析的想法,置身于事件的现场进行观察,其中也包括访谈、聆听以及站在客户立场上进行观察等。

(2)概念化

概念创造是提出假设,从基础的设想、要素的因果关系等出发,推导出新模式的活动,其核心在于对设想的归总,即发现设想的意义。

这里的关键方法是 隐喻 。隐喻的意思是在描述某个事物时将其他事物当作喻体来说明,或以特定的语言或措辞清晰地表示事物整体,进而调整、融合看似矛盾的概念。

社会或组织共享的隐性知识是隐喻的必要前提, 隐喻在与隐性知识产生关联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

在表达社会、自由、真实、善良、美丽等 抽象概念 时,创造新词汇比较困难,而隐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模型化(理论化)

核心在于分解概念的变量、通过变量把握因果关系。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连接)通常有如下几种基本模式:

构建的模型不仅要表示因果关系,还要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预见性。

高根正昭认为,说明因果关系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把面对的问题(概念)看作结果 ,然后找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果能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那问题就解决了。

模型在理论的支持下,成为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它一方面通过 演绎 适用于现实,另一方面在 归纳 、概括现实世界的材料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实践化

这里核心在于概念的应用,如何将概念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概念具体化的实践步骤,理论概念需要考虑下面三个要素。

(1)语言上的表达

(2)概念(变量)之间的连接及依据

(3)具现化,测定的方法

举个例子:

(1)“优秀的项目团队”这一概念

(2)由“共同目标”“相互作用的程度”“在团队中实现的个人追求”“团队精神”“竞争”等变量构成

(3)这些变量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参数来显示、测定

再来一个例子:

(1)“特定商品(非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2)由“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感官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变量构成

(3)这些变量体现在具体的商品功能中

概念的综合

再来几个出色的概念标准:

• 范围(明确表示以什么为对象,对象的范围、界限在哪里)

• 节约(不浪费,不复杂)

• 预测精度(能够预测实施阶段的状况)

• 解释的正确性(准确传达应该传达的意义)

最后,关于知识动力学的八种训练方法:

(1)悬搁

不是分析状况,而是把自己放在状况之中,观察事物、对象的意识后再进行观察(现象学观察的第一步);田野调查的观察、记录。

(2)对话

尊重发展进化的“助产术”的对话力学;常常重新审视前提的实践;辩证的过程。

(3)理念

追求独自的设想;通过观察理念从现实中觉醒;从理念类型出发观察现实。

(4)假说推理(溯因推理) 

假说推理的实践;演绎、归纳的飞跃;直观把握因果关系。

(5)隐喻

以丰富的隐喻系统性地理解不可见之物;全面、综合的理解与表达;从隐喻、类比向模型转换。

(6)机制

事物背后引发某种现象的动态结构;行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建立潜在机制的模型并进行设计,提炼出体系性的图示。

(7)实用主义

以知识、假说等为工具,创造新事物;追求崇高的知识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现实结果和利益。

(8)辩证法的综合

用辩证法的力学坚持不懈地重复与状况、对象相关的知识的创造和实践;多元化思维。

一张图做个汇总呈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