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5年伦琴射线的发现以来,临床医学影像学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历程。X线的发现开启了放射诊断学,这一领域在医学上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超声与核素扫描在50-60年代引入,催生了超声成像和γ闪烁成像。进入70-80年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如SPECT和PET)等先进技术相继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影像诊断手段。
在短短百年间,影像诊断学涵盖了X线在内的多种成像技术,尽管原理和方法各异,但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形成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影像,以揭示解剖、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实现诊断。这些成像技术都是活体器官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扩展了诊断手段的范畴。介入放射学的兴起,使得影像学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影像诊断学推向了临床医学影像学的新阶段。
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专业队伍日益壮大,各医疗机构普遍设有影像科室,配备了包括USG、CT、SPECT和MRI在内的先进设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书籍和期刊的丰富多样,不仅推动了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发展,还为培养专业人才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全国放射学会和地方分会等学术团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在影像设备的研发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部分设备,如CT和MRI设备,以及相关影像材料。
临床医学影像学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并能理解临床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于介入放射学也要了解其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