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分封诸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明太祖出身寒微,深知天下得来不易,为了巩固朱明皇朝和防范功臣,于是厉行君主集权政策,其措施如下: 明太祖重行封建,先后分封儿孙于各地,诸王各拥军队,以屏藩王室,巩卫边防。 明太祖及成祖所行君主集权政策对日后明室内政之影响: 明太祖推行君主集权措施,提高君权,对明朝政治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现概述如下: 宗室相残:太祖死后,宗室诸王拥兵跋扈,终引起内讧,遂有靖难之变及日后宗室倾轧之情形出现。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长子为皇太子,其余皆分封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使之出镇全国险要。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称边王。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着边疆,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穗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余下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诸王中,以北方边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但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靖难之变。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有私人护卫军队。对惠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又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尽管朝廷的兵力远胜燕王,由于惠帝下令「毋使朕负杀叔父名」,必须活捉燕王,这样便掣肘了中央军。加上以前太祖滥杀功臣名将,以致朝廷缺乏将才可用,而燕王有雄才,善于用兵,部下将士用命,因此中央军屡为燕军所败。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军主力在淮北惨败,燕军乘胜渡过淮河及长江。这时有人劝惠帝离开京城,方孝孺力请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3]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惠帝在宫中举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去向,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朱棣随即称帝,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以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官员。
参考: Wiki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