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经的搬经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搬经镇向北大约五里,有个地方叫东湖。相传唐朝的时候,那里有座古庙,庙里收藏了很多经书,还藏有一块刻着经文的石碑。这块石碑是建庙时从湖底挖出来的,因为它太古老了,所以上面的经文谁也不认得,人家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经”。
这个庙里虽然藏着许多经书,而且还有部“天经”,但由于地处偏僻,因而庙里的香火老不旺盛,当家和尚很发愁。他想:经书本是给人看的,放在这里没人看,年年搬出来曝伏,总不是办法,不如把这些经书移到水陆交通便利的鲍塔庙去。他和鲍塔庙的住持一商量,人家答应了。两庙一合,鲍塔庙里的香火就更加旺盛了,各地有道行的高僧不断在这里披览经书,只是对那部“天经”,看的人个个摇头,都说认不了上面的经文。
鲍塔庙里藏有一部“天经”,这部“天经”是天上掉下来落在湖底,又从湖底下挖出来,上面的文字竟无人识得。这件事通过云游挂单的僧人传开了,越传越远。后来一直传到唐皇李世民的耳朵里去。李世民是个信佛的皇帝,他还派玄奘法师到西天去取过经呢!一听如皋这里竟挖出了部“天经”,马上就派了个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高僧到如皋鲍塔庙取经。鲍塔庙听说皇上派人来搬“天经”,自然没得话说,于是择定黄道吉日,准备隆重“欢送”高僧取经回京。
搬经这天,非常热闹,众和尚列队焚香合掌奉送,官府里县官亲自出马,派了官兵前来护卫,四乡百姓看热潮的更是人山人海。“天经”缠上了红色彩带,由六个小伙子用木扛着从鲍塔庙出发,准备送到车马湖一带上江船,然后再转运到京城里去。
六个小伙子抬着“天经”,跑呀跑,超初还不觉得吃力,哪知越走越重,越走越沉,等向东跑了十多里路,就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了。骑在马上的高僧见小伙子们实在抬不动,出自佛家的慈悲,就叫他们放下歇歇劲。护送的县官为了讨好皇上派来搬经的高僧,立即吩咐找来六个壮汉帮着加力抬。这样,六个人一边,十二个人合抬着这块石碑,才把这块“天经”抬着继续向前走。当他们再跑下来五六里路时,看到路边住着几户人家,在马上与县官并辔前行的高僧便问:“这是何庄?”县官怎会知道这是何庄?但为了讨好高僧,便也提高嗓门,作威作福地问旁边的差役:“这是何庄?”这个差役看不惯县官那付奴颜媚骨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接口打趣说:“何庄本是何庄。”县官听了,似有所领悟,又对高僧说:“喔,这便是何庄。”说着,他们又继续前进。
“天经”后来终于被运上了船,扬帆驶去。至于上面究竟刻着什么经文,到底也没认出来。后来究竟搬到哪里去了,也没人知道。然而,从此如皋就有了搬经、加力、何庄这些地名了。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夏时行,家住如皋搬经镇夏岱。同代人评价他“铁划银钩,中锋直追颜柳,真草篆隶俱精”。如皋泰山上有块匾,上书“碧霞高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夏时行手抄的《金刚经》,字字恭楷,如同习字贴一般,成为定慧寺稀有的珍藏之一。他在书法落款上别具一格,将“夏时行”三字用草书一笔连贯下去,看来仿佛“一日何时了”五个字的狂草,时人引为趣谈。
传说,南京整修水西门时,官府请他去题字。夏时行反复试笔,琢磨多时,这才正式铺纸挥毫。只见他笔酣墨畅,腕走龙蛇,笔笔都有千钧重。当最后写到“门”字的一钩时,他的臂力已经用尽,眼看就要出败笔了,但他情急智生,抬起右脚朝腕上一踢,终于把一钩送上去了。这一脚更踢出了雄浑气魄。后来,日本书法界知此佳话,也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并赞赏有加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