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7-21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 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2.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 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 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 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 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 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 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 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 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 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 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 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 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发展的普遍性
-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 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 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 相互关系: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 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