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社会都在讨论“内卷化”?到底什么是内卷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16
一、就业岗位少,灵活就业人员激增,大多数人为有限的就业岗位挤破脑袋。
二、阶层固化,大多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平躺着看月亮、看星星、看朝阳、看晚霞,同时也平躺着啃老,坐吃山空。
三、社会如死水一潭,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暮气沉沉。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农村有句话叫“槽中无食猪拱猪”,槽中的猪食少,猪只能相互间你拱我我拱你,希望自己离猪槽近点,对方离猪槽远点,以争取自己能尽量多吃点东西,这也就是“内卷”。
内卷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是内外因素合力的结果。
外部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环境不好,二是自然灾害影响,如冠状病毒;内部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国家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外交策略等。
总之,内卷就是社会发展停步或原地绕圈圈,大的蛋糕已被少数人分割完毕,大多数人为一点点蛋糕抢得头破血流。
人类坚守常识,比追求高深知识更重要。“红海”、“内卷化”、“供给侧”等等这些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层出不穷,《国富论》、《资本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不断进入学校,各类经济学研究院、研究所在全球星罗棋布。研究越广泛,问题越深入,社会越混乱,大众越迷茫。眼下越来越多的逆全球化经济现象,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使过去那些貌似深入人心的经济理论不断失灵,在世界经济发展前进的路上,经济学陷阱越来越多。高深的知识并不能引导人们在经济领域得心应手,往往是人们熟悉的常识,可以让大家度过难关,找到适应自己工作和行业,并不断适应社会变迁,适时做出调整让自己生活下去。
不用解释的那么高大上。用老百姓听得懂的简单语言表示,就两个字:陷入“内耗”!
含义非常丰富,就博士研究生来讲,作为武汉,北京等教育大市,培养出了众多博士,例如武大,华科两个985毕业的博士大多毕业后就业于武汉,挤压了其他城市大学毕业博士的进入,就是内卷!
《我所知道的“内卷化”》
以下是我从网络上摘录下来的“内卷化”有关文章及解析。
1,从三个层面解释“内卷化”,聊聊摆脱内卷的方法 04月16日 ·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后,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现在,内卷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人用在企业经营和竞争中,当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就会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这反映经济和产业上,就像很多制造业为了获得订单,大打价格战,无利润竞争,还有巨头用不正当条件进行垄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内卷,从内卷中脱离?
我们先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观点。
“内卷”这个词这几年耳熟能详,这个词在使用当中逐渐被模糊了原来的含义。
“内卷”从英语“involution”翻译而来,用来描述“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没有实际效果的重复工作”等。
最近关于物流行业的内卷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当顺丰公布了年度业绩之后,大家在反思物流行业的内卷现象。
物流行业低于成本的非理性价格竞争,是不是会抵消物流行业的未来创新
中国的快递主要用人来配送,而且借助数据的帮助,管理得很好,已经是争分夺秒的效率了。
当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在无人配送,智能配送方面有更多的创新,甚至逐渐替代人工进行更高效配送的时候,中国一味的通过压榨人工的效率,降低物流的质量去进行非理性的竞争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
快递行业的内卷,会让下一轮新技术和老技术竞争的时候,一开始处于劣势。
因为以人力配送为核心加上智能数字技术已经被极度优化,所以新无人配送技术显示不出绝对优势伍激,快递公司就不会在新的技术开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这种内卷可能带来的,就是企业对新技术的注意力发生了变化。
对各位企业经营者来说,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经营中的内卷现象。
什么是企业经营中的内卷现象?
企业内部报告原本是要充分表达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清晰的解决逻辑和切实的解决方案,包括实施的结果。
但是不少企业老总喜欢漂亮的PPT,于是年轻人喜欢用非常酷炫的形式去表达。
员工花太多的时间用在粉饰自己报告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关键的解决方案。
在人工成本越来越昂贵的今天,这种不产生实际的创新价值过度包装,会让企业失去竞争力。
还有,重过程轻结果的检查考核也是企业管理当中的内卷现象。
一些部门领导习惯于听报告,喜欢听员工汇报,将汇报材料当作工作成果,产生了“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会说就是能力,会讲就是业绩”的现象。
员工于是在报告上用心多、在干实事上用功少,那些不说话,愿意做事的员工就被这样的内卷淘汰了。
这种的管理内卷现象不容忽视。
上一级部门喜欢对下属团队考核、每一个管理部门都要求报数据、报指标,下属成了天天填报告的“表哥”“表姐”。
员工无法专心提高业务效能,却在加班加点填表格的现象并不少见。
同时,装模作样的加班、味同嚼蜡的宣讲等,都可以算得上是企业经营中的“内卷”现象。
如何破解经营中的“内卷”现象?
经营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务实精神,推动团队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管理,解决好“如何更有效”的问题,对员工的工作评判应重在实际成效、重在长远利益的考量。
那么,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呢?
内卷是一个新名词,单仁老师刚刚讲了企业层面的内卷,我就和大家从国家内卷、个人内卷两个角度交来流一下。
一、中国近代的“内卷化”
加州学派有个很重要的说法,叫做“内卷化”。
所谓内卷化,就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技术水平,都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的状态。
近代史中,清朝末年的开始衰败,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化,
清朝人口快速增长,从明朝的不到1亿,上升到4亿多,人口大量过剩,用现在的说法叫做:人口红利。
有便宜的劳动力,就有发展工业经济的内生动力。
但工业经济要发展起来,前提是能够出现节省劳动力的技术飞跃。
然而,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中国没能出现,清朝当年自豪的经济实力虽然占到世界的4成,但绝大部分都是原材料或者是皇族的私人财产。
这种情况导致了内有发展、进化的动力,但技术和经济都被锁死在很低水平上,这就是内卷化。
我们从两个人角度看清朝的内卷化有多严重。
第一个人是著名的马克思,他在《鸦片贸易史》这样写到:“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强力排斥世界体系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天国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第二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导编写了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海国图志》。
但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奏折却说:“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
这就是当时清朝对世界的认知。
对比英国,上层有“光荣革命”的君主立宪,中层有《国富论》的自由市场经济启蒙和支持技术发明的专利法,基层有丰富的煤炭动力资源,还有纺织业快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紧缺,推动了以蒸汽机、纺织业为标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农业文明要迈向工业文明,就是要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的“内循环”,从外部吸收政治、经济的制度和新技术。
八国联军坚船利炮打开的不只是清朝的国门、海关,还有心智、思想。
后面出现的洋务运动,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英国、美国、俄国、德国不同的范式,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
有兴趣的话,大家具体可以看看《觉醒年代》,这种成功就是从内部觉醒,转型升级成功。
二、个人内卷化
上面是从国家层面突破“内卷化”,个人的内卷化就像温水煮青蛙,让我们所做的工作、生活逐渐失去价值。
例如被动应付工作的内卷,工作圈、生活圈固化的内卷等等
个人如何突破内卷化?
我觉得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脱离舒适区迎接挑战。
2、多关注20%最有价值的人和事,前面的文章和大家分享过
3、加入高一级圈层,了解自己真正的竞争力。
4、提升精力和设定新的学习目标。
现今社会,普通老百姓除了内卷和躺平,还能怎么办?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和自我麻痹,其实也是我们的无奈呀!除了逃离现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