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文言文怎么表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文言文中表示“可以”“能”的词

文言文,主要是通过能愿动词来表示“可以”和“能”。

在文言文中的能愿动词有:“愿”、“欲”、“敢”、“肯”;“获”、“能”、“得”;“可”、“足”等,它们通常表示四种意义,即:1、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2、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3、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4、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以下例句,就是能愿动词表示“可以”和“能”的例子,仅供参考!! ○原文:《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

译文:季孙愿和您一起参与政事。 解析: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主语,表主观愿望。

能愿动词“愿”,所带谓词性词宾语,而能愿动词“愿”可以解读为:可以、能。 ○原文:《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译文: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解析: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主语,能愿动词“敢”所带谓词性宾语“过卞”,而能愿动词“敢”可解读为:可以、能。

○原文:《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译文:假如我能够善终,上天可依礼而懊悔并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宁可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国家。

解析:本例中的主语“寡人”是郑庄公的自称,能愿动词“得”所带谓词性宾语“没于地”,而能愿动词“得”可解读为:能、可以。 ○原文:《左传·昭公三年》:大叔曰:“吉贱,不获来,畏大国,尊夫人也。”

译文:大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害怕大国、尊敬夫人”。 解析:本例中的主语“吉”是大叔的自称,他之所以不能来,是身份决定的,在这里“吉”也不是施事。

能愿动词“获”所带谓词性宾语“来”。而能愿动词“获”可解读为:能;“不获来”表示“不能来”。

○原文:《榖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 译文: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

解析: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所带谓词性宾语“出会诸侯”。而能愿动词“得”可解读为:可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