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音乐的民间歌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基本形式为5字或7字4句歌。变体有3句歌、嵌句歌(如535字)、减字歌(如3字头的4句歌)、长短句歌(如4字句加6字句的“四六联”)、勒脚歌(8句唱成12句即将1、2两句在5、6两句后复唱1次,3、4两句在7、8两句后复唱 1次)等。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壮族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等。 壮语的方言称谓很多,布越语称欢越,布雅依语称比雅依,布央语称诗央,布侬语称伦侬,布傣语称加傣等等,简称为欢、比、诗、伦、加,均为山歌之意。传统唱法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因此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
一、单声部山歌  
壮族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
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句旋律奔放。腔多字疏,句中常有高亢的长音,句逗成半终止;下句节奏短促,字密腔紧,多以高音区主长音终止。但常用下滑音收腔。多为宫、徵、商调式。均以五度音为支柱音。如广西邕宁的坛洛高腔,上林的巷贤高腔,钦州的哇呜腔,龙州的长短调,广东连山的上帅高调,以及广西和云南广泛流传的欢隆安、伦那坡(又称欢央、欢喂嗨咧)等。
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性。广西上林、邕宁的欢越,天等、大新的诗央,扶绥、崇左的加傣,云南富宁的伦侬,广东连山的慢调山歌中,都有大量的传统平调。多用徵、羽、商调式。
③谣唱山歌:曲调接近口语,多用同音进行或急唱法,具有朗诵性。节奏规整,句幅紧凑,音域不宽,旋律无大起伏,近似谣曲。如广西东兰的中和民谣,云南邱北的嗷欢,广东连山的快调等。
二、多声部山歌  
壮族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
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进行加花、伸展、变化。两者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性对和式二声部形态。由于每个声部的音域都较窄,两者纵合才构成一组五声音列。因此,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其特色。以徵或宫调式较多,羽调式次之。常见曲式为引腔、正腔、尾腔 3部分组成。正腔为上下句结构。尾腔用特定的衬词衬腔构成特定的终止句,通常也是腔口称谓的来源。终止前,大二度和音到同度的进行,构成独具特色的终止式。
②平调双声:传统唱法有一高一低(重唱)或一高众低(合唱)两种。民间把两个声部分称为高调、低调,上音、下音,上声、下声。声部关系分称为哈高、哈低,过上、过下,唱上、唱下。即两者都是唱,所唱的都是调,并无先后主从之分,讲究声部进行的和谐与平衡。两者同唱同收,同步起落,强调同一的节奏、同一的走向、同一的骨干音,只在主要的长音处或高音声部的个别地方出现支声式的加花。表现为衬腔性平行式二声部形态。唱词多为7字上下句腰脚韵体,在上句的脚韵处和下句的腰韵处,用长音或颤音予以强调。
③谣唱双声:传统唱法把高音声部称唱,低音声部称托。强调“低音托住高音”。高音声部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曲调飘逸、纤巧,富有谣唱性;低音声部则以真声陪衬,曲调游移不定,节奏短促铿锵,犹如朗诵。只有主属两个长音出现时,才低随高唱,两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有力的烘托。表现为独特的烘托性持续音式二声部形态。
④三声部山歌:广西马山、上林一带民间还流行一种壮族三声部民歌,民间俗称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专唱“哼”、“哪”衬词的低音声部而形成的。其第2声部和第3声部间始终以小三度平行进行和同步进行为特点。当地音乐界对此一音乐现象尚有争议,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亦称巫伦,主要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靖西的末伦有下甲、上甲之分,德保的末伦有北路、南路之分。其中,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发展较快,是今日末伦音乐的主要成分。
靖西下甲末伦,唱词一般以7字6句为一段,52句式,押腰脚韵,也可间插5字句、3字句、说白等。但有时每段句数也可少于6句或多于6句,甚至采用多句体的排歌句式。唱腔以固定曲调下甲调为基础,腔随字变,句式严谨。基本结构为6个乐句,前有引腔(起式),后有尾声(煞腔)。用宫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表演者自弹自唱。
德保北路末伦,唱词以5字和7字混合的 6句为基础。32或322句式,押腰脚韵。唱腔分引腔、正文、尾声。正文唱腔源于巫调,近似德保北路山歌。用羽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串铁链或铁片琴。由表演者自奏自唱。 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县。南路壮戏源于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双簧戏。唱腔以“平板”为基础,有十余种曲调。基本唱腔一般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为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特性衬腔“呀哈哈嗨”煞尾。以小乐队伴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