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民歌的影响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高邮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全国、走向江苏、走向扬州的道路(高邮民歌走向世界历史)。高邮民歌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如今,高邮民歌的挖掘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传承发展。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韵。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从“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唱到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唱到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高邮民歌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享誉海内外,2007年10月高邮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称号。 1957年在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她和夏国珍、龙秀鸾等3位高邮籍年轻女歌手,以“小合唱”的形式演唱《数鸭蛋》 、《做忙号子》等高邮民歌,让周总理听了连声夸好。 1960年出席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演唱高邮水乡民歌。大会闭幕前,还被毛主席、周总理拉在身边合影留念。如今,高邮又活跃着一批年轻的民歌手,22岁的女歌手杨旭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还把《数鸭蛋》唱响世界各地。张建华还告诉记者,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优美的旋律充分借鉴了高邮民歌《送夫参军》的核心曲调,这也是其能够迅速广为传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邮经典民歌《高邮西北乡》的动人旋律经常在央视三套和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节目中播放。高邮民歌的代表作《数鸭蛋》,已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 横泾原生态民歌自2005年在央视七套《远去的歌声》播出后,声名鹊起。 2006年,高邮民歌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惟一列入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2月,《高邮之歌》更是作为新民歌市歌,入选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截至目前,我市已收录有词谱的高邮民歌272首。 2007年04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组在高邮开机,拍摄反映高邮地方特色的专题片,以展示邮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高邮,走进高邮。《乡土》栏目组预定用一周时间在高邮拍摄5集专题片,每集40分钟左右,经后期制作将在央视七频道连续播出。栏目组已确定拍摄内容为高邮原生态民歌、邮驿文化、龙虬庄文化、鸭文化及高邮民间手工艺文化等。 2007年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在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举行。当晚,在魅力邮都专场文艺晚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 2008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高邮民歌榜上有名。这是我市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非遗项目。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高邮民歌上榜,是我市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 2010年10月12日——14日,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隆重举行。我市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塘桥杯”原生态民歌邀请赛。高邮民歌手曹德怀、杨旭娟等演唱了经典高邮民歌曲目《数鸭蛋》、《高邮西北乡》、《撒趟子撩在外》等,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再次扩大了高邮民歌的影响力,让高邮民歌走向世界 。 2010年6月6日,应上海世博会江苏省组委会的邀请,高邮民歌第四代民歌手杨旭娟赶赴南京,参加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的集中排练。据悉,组委会已基本确定高邮民歌《数鸭蛋》为6月13日至6月17日“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的展演节目。高邮民歌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来函,高邮民歌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临泽高跷入选文艺专场演出。此次艺术节由农业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于2010年6月16日在北京联合 举办。我市民歌演唱者和临泽高跷队正在排练中。另据了解,我市一台12个民歌民乐的节目,将于2010年5月29日在吴江举办的杭大运河(江苏)文艺艺术节上亮相。 2012央视《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系列节目——端午有高邮元素的《高邮民歌·数鸭蛋》演唱。 2013年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歌舞汇江海——沿江沿海地区优秀民间歌舞节目展演”活动在海门市举行,来自浙江、上海以及省内的15支表演队参加了展演。高邮市文化馆代表队应邀参加了高邮民歌展。 2014年10月22日,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摄制组来高邮市拍摄高邮民歌专题片。高邮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高邮民歌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第三代传承人曹德怀、第四代传承人谭红梅、第五代传承人杨旭娟和印宝松老师参加了拍摄过程。拍摄了《撒趟子撂在外》、《放鸭歌》、《小小刘姐姐》、《高邮西北乡》以及横泾原生态民歌等,在江苏卫视国际频道对外播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