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西湖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文言文《西湖》的解析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已心飞到西湖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不觉非常好看,全身心都醉了。此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但描写不出来。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2. 【西湖漫笔宗璞的阅读答案】

西湖漫笔(节选) 宗璞 ①平生最喜欢游山逛水. ②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注】,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③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④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⑨西湖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形容他在密州出猎时的景象.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 【注】即《蒙娜丽莎》. 19.作者写的是西湖,为什么文章开头却从《永远的微笑》写起?(4分) 20.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结尾“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么”一句的具体含义和作用.(5分) 21.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题:(3分) D小题: (3分) B小题: (9分)(1)、(4分)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

(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胜”“其”译对各1分) (2)(5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

(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但”“饿殍”“属”译对各1分) 小题:(3分) D(应为“绝对”)小题: (3分) B、(“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小题:见译文参考译文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 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就和 西湖边白》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

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

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

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

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

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

恐怕在长江以 东,绝对没有第二处。崇祯庚辰年二月。

昭庆寺遭火灾。这一年到辛巳年、壬午年,接连发生饥荒,百姓过半饿 死。

壬午年盗贼横行山东,北方香客南来之路断绝,没有到达的,香市就废止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

那时作杭州太守的是刘梦谦,汴梁人,各乡打秋风分肥的大多住在西湖边,成天包揽诉讼,把诉讼所得贿送给刘太 守。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改了古诗来讥讽他,诗句是:“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一 时罢休了。

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这可以说是西湖民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