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24
1、简述“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者关系:从教育的发展看,素质教育是目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

其次,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

再次,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2、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

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

(1)、“三维”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统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能力和智力。因为过去比较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比较重视思维的求同性、统一性而忽视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所以要突出“过程”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由此可见,“三维目标”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分解、一种诠释。从理论上说,它属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范畴。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的理论,旨在为目标和评价的科学设计提供技术性指导。

(2)、“三维目标”是横向的、立体的,不是纵向的、直线的。

3、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具体的课程标准来分析课程目标。

4、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在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5、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课程评价与以往评价在功能上有什么改变?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功能?

答案一:

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善,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答案二:

1).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6)、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a.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b.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c. “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做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样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7、新课程从小学至高中均将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用:(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8、反思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怎样理解和看待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二是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9、你认为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的因素有哪些?

普遍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本质上是保守的,是抵制或抗拒变革的。凡亲身参加过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或者对教育实践有深切体验或清晰认识的人都不会否认,要改变教师惯常的观念和行为异常困难。即使在课程与教学中引进“良策”,但教师常常只能从形式上模仿,而不能“从实践中去理解设计背后的理念、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条件”,结果“环境一变,或是新计划一完结,教师又再面临困境而不知所措,或是故态复萌”。显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普通学校教师对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多少存在着消极和抵制的情况,这一因素很有可能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原因分析
1).对未知的恐惧与担心可能是大多数教师抵制课程改革的一个直接的心理原因。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和经验。在其中就会觉得安全舒适和稳妥;一旦逾越,则可能会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他们本能地担心变革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威胁和影响。另外,相对来说,选择教师职业的人更喜欢安定的生活节奏,崇尚精雕细琢的教学艺术以及独处的快乐。一旦改革影响到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喜好,也会遭到教师心理上的抵制。
(1)缺乏对改革者的信任;(2)认为改革是不必要的;(3)坚信改革是不可操作的;(4)担心经济利益受到威胁;(5)成本较高;(6)担心失败;(7)担心失去既有的地位和权利;(8)固有价值和理念受到挑战;(9)对外在干涉的不满等。

2).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延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潜在因素。
3.)长期以来的课程管理方式以及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造成了教师的被动心态。
4.)不切实际的要求与期望对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压迫与束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比作“太阳”、“春蚕”与“蜡烛”。这些一方面或许是对教师的溢美之词,力图树立教师的高大形象,但同时也在暗示教师要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否则就对不起这些“光荣称号”。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束缚。
5.)权力与责任的失衡是教师抵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10、“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请说出教师研究与专家学者研究的区别。

教师的科研是在“大田”、在“车间”的研究教师进行的是在学校这个“大田”、“车间”中,以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应用为主的研究。科研为提高其实际工作效率和效益服务。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科研区别于科研院所科研的两大特点:第一必需把求善放在首要地位,在此前提下求真求美。第二是科研程序和工作程序的统一。教师不是专业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是专业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辅后勤的工作队伍,这是学校教科研的第二个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科研与科研院所相比,在研究形式研究范围、研究途径三个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教师的研究形式是一个学习理论、设计实施、反思总结、再设计、再实施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的科研范围是在自己工作的学校之内,这使得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只能是微观化的。教师科研思考的重点在于不断地概括、分析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同事的经验,范围较宽不限于某一具体课题而科研人员思考的主要是课题范围内的问题比较集中而且要求科学论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