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通州大运河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1987年,一部纪录片《话说运河》道尽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它用不太亮丽的色彩和有点悲壮的声音,让从北到南的人们都深深地记住了这条运河。


作为北京人,感触最深的当然还是第二集《漂来的北京城》。

老人们谈起北京,总会说到一句话“北京城是漂来的”。至于为什么说是“漂”来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紫禁城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06米,高为12.7米。这些粗壮的金丝楠木都来自于云贵川广的深山老林,当时民间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说法,可想而知,采集这些楠木有多凶险。更难的是,要把这些楠木整木运送到北京。

于是,当时的官员就想到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办法:利用天然河水和运河,将木材顺水运到北京。

不仅是这些楠木,营造宫殿所需的上好砖石、粮食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大都是依赖河流运到北京的,所以也就有了“漂”来的北京城。而在这漫长的运输过程中,京杭大运河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开凿源于元朝的定都。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通惠河就是当时开凿的三段河道之一。

通惠河通航后,北京城从东到西的一条蜿蜒河道便畅通了,它连接起了北京站、东单公园、南河沿、后海、积水潭、昆明湖,直抵北京城北昌平化庄村东龙山东麓的白浮泉,也就是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如果不去看历史,这条河留给当代人的或许只是一汪美丽,一个给北京城增色的点缀。我们畅游在它所带来的美景中,欣赏陶醉。

然而,这条河想要告诉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美景,还有历史厚重的沉淀。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而且这条河道在明清两朝一直得到维护,沿用到20世纪初叶,是一条给北京帝都“输血”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历史与美貌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魅力,从古至今都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至此。

清朝的王维珍曾在这里留下“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美妙诗句。当代文人刘绍棠曾因《运河的桨声》少年成名。

且据说,曹雪芹的家也在通州张家湾。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北上投亲戚,走的是京杭大运河水路,终点站是通州府张家湾,再换乘车马进城:“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后来, 当黛玉要回家探视身染重病的父亲林如海,贾母派贾琏伴送,“登舟回扬州”。

即便如此,记忆中上世纪80、90年代的运河和护城河一样,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由于缺乏治理,河流经常是臭气熏天,护城河里有生活废物,通惠河里有工业污水。严重污染的河流导致周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但经过多年治理,如今,大运河早已改头换面,成为了连接副中心和北京城中心区的一条项链。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流淌,让中心城区和副中心之间产生了生命的韵律,悠然徜徉又生生不息。

就在前不久,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宣布开放。它从《潞河督运图》之中提炼运河元素,通过一故道两柳堤三景区八节点再现千年运河,把千年之城的底蕴和厚重感演绎地淋漓尽致。

大运河2500岁了,由它运来的那个北京城也已近千岁,原本以为它会垂暮,没想到它再次焕发了生机。

仅仅一个绿心故事,就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仿佛穿越千年,看见了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展现了工业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过程;仅仅一个绿心故事,就让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了一起,浓缩出一幅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通州,以运河闻名,“城依红云下,门邻绿水滨。宝鞍驰骏马,多是帝京人。”

运河,也在通州重生,传承创新,水城共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我印象中的通州大运河配着燃灯塔,一眼看去非常有特色,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看着迷人的景色,为此而骄傲。
第2个回答  2020-12-01
有特别宽广的河床,整条河的水流也不是特别湍急,非常适合运输,在当年也算是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3个回答  2020-12-01
通州大运河有着非常高的运载量,水流比较缓慢,但是却非常宽阔,是非常好的漕运通道。
第4个回答  2020-12-01
应该说以前的通州大运河是非常热闹的,是当时漕运的终点,车水马龙,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繁华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