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乘非佛说?从阿含经和大乘经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核心教义上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强调的是个人修行的层次,区分了阿罗诃和阿罗汉慧解脱的不同层次。佛告诸比丘:“若比丘在色法上达到厌离、解脱,便是阿罗诃,而这一理解同样适用于受、想、行、识。”这表明大乘佛教尚未提及完整普度众生的教诲,其侧重点在于个人的解脱与证悟。
然而,到了《中部012 狮子吼大经》和《相应部尼柯耶》中,我们发现佛陀的十力和狮子吼的概念,这是大乘佛教中显示佛力和无上地位的标志。佛陀如来之力,不仅仅是对个人解脱的认识,而是包括对真理的全面掌握和对众生的普度。这种区别在于,大乘佛法主张的是佛法的普遍性和佛陀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而非仅限于个人修行的成就。
在《相应部47相应12经》中,舍利弗尊者表达对佛陀智慧的坚信,他说:“过去不存在,将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其他沙门或婆罗门能与世尊相提并论的智慧。”这暗示了大乘佛教中佛陀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超出了声闻乘的范畴。
而《相应部尼柯耶》中阿难尊者提到的“法无内外”和“如来无师傅留一手”,进一步强调了佛陀教导的彻底性和一致性,没有留下任何未公开的法门。如果大乘佛法是佛陀为弟子所创,那么它必然与声闻佛法有所区别,以满足佛陀对普度众生的承诺。
综上所述,大乘佛法并非佛说的简单扩展,它包含了对佛陀智慧的深入理解和对众生解脱的全面追求,强调的是对宇宙真理的彻悟和对所有生命的救赎。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乘佛法是佛陀教诲的深化和扩展,而非单纯对声闻佛法的重复,它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