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注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 完整的初中文言文注释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①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 ②〔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③〔止〕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⑤〔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⑥〔从〕跟从。

题目不全,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误

2. 【初中文言文几个常见词的解释而、之、焉只要初中要求掌握的就好】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之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焉 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例如: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

3. 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

4. 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18个的所有解释和课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给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欤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5. 高中文言文翻译梁适传宋史,列传四十四

原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翰林学士颢之子也.少孤,尝辑父遗文及所自著以进,真宗曰:“梁颢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知昆山县.徙梧州,奏罢南汉时民间折税.更举进士,知淮阳军,又奏减京东预买百三十万.论景祐赦书不当录朱梁后,仁宗记其名,寻召为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曰:“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有鸟似鹤集端门,稍下及庭中,大臣或倡以为瑞,适曰“此野鸟入宫庭耳,何瑞之云?” 尝与同院燕肃奏何次公案,帝顾曰:“次公似是汉时人字.”肃不能对,适进曰:“盖宽饶、黄霸皆字次公.”帝悦,因询适家世,益器之.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曰:“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遂拜右正言. 林瑀由中旨侍讲天章阁,适疏其过.又言:“夏守赟为将无功,不宜复典宥密.”会妇党任中师执政,以嫌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使陕西,与范仲淹条边机十余事.进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岁余,出知兖州.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再迁枢密直学士、知延州.告归治葬,过京师,得入见,自言前为朋党挤逐,留为翰林学士.御史交劾之,以侍读学士知澶州,徙秦州.入知审刑院,擢枢密副使. 张尧佐一日除四使,言者争之力,帝颇怒.适曰:“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遂夺二使.侬智高入寇,移嫚书求邕、桂节度,帝将受其降.适曰:“若尔,岭外非朝廷有矣.”乃遣狄青讨之.贼平,帝曰:“向非适言,南方安危,未可知也.”迁参知政事.契丹欲易国书称南北朝,适曰:“宋之为宋,受之于天,不可改也.契丹亦其国名,自古岂有无名之国哉?”遂止.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大珰王守忠求为节度使,适持不可;张贵妃治丧皇仪殿,又以为不可.将以适为园陵使,适言国朝以来无此制,由是浸与陈执中不合.适晓畅法令,临事有胆力,而多挟智数,不为清议所许.御史马遵、吴中复极论其贪黩怙权,罢知郑州.京师茶贾负公钱四十万缗,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贾惧,与吏为市,内交于适子弟,适出虞卿提点陕西刑狱.及罢,帝即还虞卿三司.复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秦州.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适具牛酒,召谕其种人,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徙永兴军.夏人盗耕屈野河西田累年,朝廷欲正封,以适为定国军节度使、知并州,至则悉复侵地六百里.还,知河阳,领忠武、昭德二镇、检校太师,复为观文殿大学士,以太子太保致仕,进太傅.熙宁三年,卒,年七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曰庄肃.译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是翰林学士梁颢的儿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曾经把父亲的遗文和自己写的文章编成集子进献皇帝,真宗说:“梁颢也有有出息的儿子了.”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担任开封工曹,昆山县知县.调任梧州,上书朝廷免除了从南汉时就实行的民间折税制度.又举进士,任淮阳军负责人,又上书减免上交的京东预买款一百三十万的负担.上书发表意见,认为景祐年的赦书不应当收录后梁朱温家族的后代,仁宗记下了他的名字,不久寻召他担任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装神弄鬼,用诅咒杀人,案件审理完结,因为死者没有受伤定罪.梁适驳斥说:“用刀杀人,被杀的还可以抵抗,但是诅咒能抵抗吗?这比刀还厉害.”最终判处死刑.有长得像鹤的鸟聚集在端门,有些落下到了皇宫的院子里,大臣有人提议把这作为国家的祥瑞,梁适说:“这不过是野鸟进入宫庭罢了,哪有什么祥瑞可言呢?” 曾经和同在刑部院的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子,皇帝看着他们说:“次公好像是汉朝时候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回复皇帝说:“盖宽饶、黄霸的字都是次公.”皇帝很高兴,趁机问梁适的家庭身世,更加器重他.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于是被任命为右正言. 林瑀根据皇帝的安排在天章阁为皇帝讲课,梁适上书披露他讲错的地方.又上书说:“夏守赟担任将领却没有功劳,不应该再参与重大典礼和朝廷机密事项.”正值妇党人士任中师执掌权力,梁适因为受嫌弃改任史馆值班人员,为皇帝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上书陈述边疆重要事务十余件.升职担任知制诰、暂时安排到开封府挂职.一年多,出任兖州知州.莱芜炼铁纳税的事情让老百姓很受苦,赶上承担这个差事的人往往破产才交得上税.梁适招募人员专门做这件事,从此老百姓不再担心摊上炼铁的差事,而铁的产量却逐年增长.又升任枢密直学士、延州知州.上书请假回家办理丧事,经过京城,得以入见皇帝,自己陈述先前被朋党排挤外逐,皇帝留他在京担任翰林学士.御史纷纷弹劾他,后来侍读学士的身份担任澶州知州,调任秦州.又回朝廷担任审刑院负责人,提升为枢密副使. 张尧佐一天担任了四个职务,负责反映意见的言官上书抗争很急切,皇帝相当生气.梁适说:“谏官们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张尧佐蒙受皇帝的恩典也确实有些过分了,恐怕这不是保护他的办法.”于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两个职务.广西的侬智高叛乱入侵,写信给邕州(南宁)、桂林的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