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自然经济的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四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黄河中游地域)——农耕文明
屈家岭文化(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钱塘江流域)——农耕文明
《论语·宪政》:“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记·周本纪》:“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 之肖,自此始”。
2、三代时期
《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3、春秋战国时期
齐管仲、魏李悝、秦商鞅 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促进农耕经济
4、中心转移
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
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随着各种条件 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一)唐中期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第一,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耕作,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逐渐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长江流域扩展的能力。
第三,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中国农耕区向南部转移提供了有利社会条件。
第四,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再加上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
隋唐有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三)宋代以来,南方已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从柳永《望海潮》词可见宋代江南繁荣之一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