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邓石如篆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篆书的发展历史。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商朝甲骨文以后与秦朝小篆出现之前这段时间中,各国文字的统称。大篆中占多数的主要是“金文”,由于多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或是武器等金属制品上,所以有此称谓。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刻于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经典的大篆作品,小篆主要是从石鼓文演化而来。而“小篆”就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按照“书同文”的要求,由李斯等人合作所创的全国统一性文字,字型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根据大篆笔画省改、简化而成。可以说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李斯是中国有名字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家,也是由大篆向小篆改革的主要人物,被称为篆书史乃至书法史的一个里程碑。据传为李斯所做的《泰山刻石》,结字端庄严谨,体势工整,笔画线条圆润婉遒,是小篆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在小篆推行的同时,隶书也因其书写便捷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汉隶是汉代最通行的书体,但小篆仍在碑额、印玺、钱币等庄重和显要的地方被使用。在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字体仍以小篆为主。

汉以后,篆书的使用范围更小,书家也更少。直到唐代李阳冰出现,他师法李斯,精研《峄山刻石》,至力复古,自称“斯翁之后,直至小生。”虽说大家对他褒贬不一,但毕竟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影响较大,被誉为“篆书的第二个里程碑”。

五代、两宋、元、明几代直至清初,篆书始终未有太大发展。

清中期以后,篆书始有中兴之势,表现在碑学大盛、篆隶大兴、名家辈出。他们广泛收集金石碑拓,越李阳冰而直追秦汉,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最杰出的人物当然还是邓石如。还是在他经梁巘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精研8年,完成本硕博连读的那段日子。梅镠免费为邓石如提供食宿,无私提供家里收藏的、秘不示人的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邓石如也如饥似渴、痛下苦功,“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完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书法、篆刻风格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邓石如篆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篆书中注入隶书写法和笔意。一改李斯、李阳冰等笔笔中锋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引入侧锋笔法,将“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为篆书注入了活力和别样情致。在用笔过程中,很多笔画,尤其是是横画非常接近隶笔的形象,起笔顿按而微下坠,收笔加重且略含上扬之势,隐含一波三折之态。特别是长锋羊毫的使用,邓石如以超人的腕力,写出了锥画沙、印印泥般的笔触,显出古朴雄浑的气象。晚清屠寄评邓完白柔毫书篆:“及完白山人起,始上窥斯翁笔妙。所用长颖,不加剪截,书成自然瘦硬。盖五指齐力,笔锋自正,毫端着纸,如锥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