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需要审视的三个问题 高中文理分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1
  在中国,文理分科最早从胡瑗“分斋教学”算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正式确立了我国延续至今的高中文理分科的格局。其间也经历过人们的质疑,比如1998年谢遐龄教授建议取消中学文理分科;2004年朱永新教授抨击了文理分科的三大罪状,建议高中文理不分科。同时,影响文理课程设置的各地高考科目也出现了“3+1”、“3+2”、“3+x”等不同形式。2009年教育部正式对“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征求社会意见,将文理分科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
  
  一、应然性分析:应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应然性分析主要是从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角度来构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理由。应然性证明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众多学者主张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重要理由。
  首先,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为取消文理分科提供土壤。众所周知,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初中教育体制的延续,而是为了满足高校不同专业需求所建立的预备教育体制。在社会建设亟需人才的阶段,高中文理分科无疑是追求教育高质高效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和“普九”政策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和大众化,它开始呈现出与初中教育连接的趋势。原先高中所承担的专门人才的教育任务逐渐转移到高校。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发展已经不再急迫地需要高中提供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过早地分科容易导致个人的片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其次,社会知识的转型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提供了基础。文理分科直接反映出对课程知识的划分,这种划分不符合现代知识发展的要求。石中英教授认为,一个固守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中、不能发现一种学科知识与另一种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人,是很难作出科学发现的。所以,从后现代知识的增长方式来看,这种分科课程的合理性已经基本丧失,人们确实需要重新考虑学校课程的结构。由于知识的融合、交叉不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或理科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那种硬性将地理划分到文科或把生物划分到理科的做法不利于知识的学习。随着知识类型和增长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必将受到挑战。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内驱力。这里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对个人多项技能的要求,而是指人的工具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体不能仅仅局限在狭隘的劳动操作中,没有任何精神的愉悦和个人内在价值的满足感。整天浑浑噩噩,毫无热情地消磨时间。对一切都缺乏积极性和热情,冷漠地停留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都视而不见,走进了学科分化的死胡同。这也是人们最为担心的“文化割裂”问题:理科的人不懂人文,文科的人不知道基础科学。
  
  二、可行性分析:能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应然条件的成立并不能成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充分条件。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还需要追问现实条件是否满足。通过对社会现实、教育现实和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中文理分科存在着牢固的基础。
  首先,社会竞争压力和学业压力客观上奠定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社会基础。无论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就业压力、家庭对独生子女期望值高涨,还是传统“金榜题名”的思想遗风等等,总之,我国目前每年挤高考独木桥的人数不下千万,但却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在高考成功,学生不得不超负荷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教育负担没有办法真正减下来的原因。高考是选拔性质的,而且是单一维度评价标准。从目前我国高中的应考机制来说,文理综合必然意味着增加知识内容、扩大考试范围、增加更重的学习负担。这种负担绝不是教育政策、文件所能取消的。
  其次,高校的学院制和高考招生制度是造成高中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应该说高考只是一种考试手段,它与社会人才评价体制和高校人才分流体制相关。高考源头是高校招生机制和学校建制,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实行的依然是学院制,而且往往是按照学科、专业门类建立。这就必然形成了高考要文理分科,否则将遇到一系列难题,比如,文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生进入理科系,或者动手能力很差的学生进入需要很强操作能力的科系等等。高校的人才规划和培养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人才分流机制。取清高中文理分科需要首先在高校专业设置、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变革。脱离高校的改革,完全依靠高中教育体系内部运作,并不能实现大的突破。
  再次,教育的短期效益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阻碍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实施。从利益回报的角度来说,高中文理分科满足了人们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即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获得参与竞争的学习成果。这种效率指向可能并不利于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竞争和高考压力下,高中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考上大学并尽可能考上好大学。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优质专业,才能保证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可能也是每年众多高分的毕业生依然选择复读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各种显性的、可供外部评估的证书或资质的迫切性要远远高于人们对内在的修养的追求。在对未来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安定或迷茫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接受力,教育政策要尽量避免可能给人们增加心理负担的行为,尽可能照顾和同情学生(家长)的心理感受。
  
  三、策略性分析: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策略选择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仅要作出应然性和可行性分析,还要作策略性分析以及考察实施之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路是什么?课程上是多门、全新的文理综合方式?管理上是固定班级、走班或者兴趣分班、能力分班?课程设置上是必修、选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公共课?评价制度上是学分、等级、综合评价?招生时如何兼顾高校专业设置?等等。
  山东省是走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前列,以该省为例,其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1、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全面开设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并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2、必修和选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以必修课程为主,逐步开考选修课程内容。3、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5、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省教育厅颁布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作为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学校评价学生的工具和评价结果记录的平台,其中的相关信息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省教育厅将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发展报告工作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其结果将作为评估和管理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学校的重要依据。可见,山东省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同时做了很多配套工作。这些工作及所有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工作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地方。
  首先,如何保证学生进行优势选择。无论是文理分科制还是取消文理分科都关注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选修制的初衷之一就是扩大学生教育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超市”,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需求进行选择。但是从山东省的规定来看,它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学分”。这种强迫性做法可能会违背学生的思维倾向和学习兴趣。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无论是文理分科的抉择或是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选课,学生都应该有权利按照自身的意愿选择适当的课程。
  其次,公正评价和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山东省决定“其结果将作为评估和管理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学校的重要依据”,“相关信息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其结果”究竟是指学校评价的公正性还是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并不明晰,但是可预想的是只要在学校之间存在竞争(无论是显性或隐性,官方或民间),那么学校就会倾向于给学生作尽量宽松的上限评价,尤其是在艺术、社会实践等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中。这样可能形成由于教师个人评价尺度不同而给考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可能会造成由于学校、班级或同学的整体情况而造成对个体的不公平。另外,由传统人情伦理所产生的评价不公也不容忽视。除此之外,在广大农村地区因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可能无法充分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或选修、学分、走班等要求。在目前高考地区差异矛盾显著的时期,如何消除改革对弱势群体产生的不公也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后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再次,文理兼通靠制度规范还是个人自觉。“文理不通”是人们抱怨文理分科后果的重要表述,但其实真正糟糕的是“理不爱理,文不爱文”。知识最本初的魅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传播之后被消磨殆尽。学生没有亲近知识的渴望,也没有热爱知识的冲动。如果说文理分科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还不如说知识的魅力不足以得到学生的垂青,或者说学习考试科目的压力已经深深地控制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发掘知识的魅力,用不同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实现“文理兼通”,或许是人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