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瑜伽心得(二) 认识瑜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文/跨浪

什么是瑜伽?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种问题也轮不到我来回答,自行百度吧。但是我打赌,你看完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我只想说,永远不要拿数学的逻辑来理解常识性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历史?

为了看出差异,举一个例子,什么是偶数?

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实在是太简单了,即2n。
用语言来表达就略显复杂了。可以说,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也能反着说成 在整数中,偶数是可以被2整除的数。当然,还能说成2的整数倍,或,2的倍数等等。

随着时间的更替,某些文字的含义可能发生变更时,便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假如,一个不知道“偶数”定义的人,只凭字面理解,会不会理解成,“偶然的数、随机数”?我想是有可能的吧。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外来宗教,也都知道胡说八道是在胡扯的意思,但应该少有人知道,胡说八道的原意是指,胡人讲解佛经中的八正道。还有个例子就是,一叶蔽目和一叶障目这两个成语。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我们很熟悉就不说了,一叶障目的出处是《笑林》中讽刺书呆子的小故事,内容类似掩耳盗铃。但大家都认为它俩意思差不多,于是许多词典上也就变成一个意思了。

基于逻辑出发的计算机,对2n表达的偶数当然不会出现理解偏差,但是对常识性问题就头疼了。假设,计算机已经知道,前美国总统是奥巴马。但是我们问它,美国现在有没有总统?奥巴马是哪国人?这类常识性问题时,电脑是很难答上来的。

我们感性的认知模式虽然有点不靠谱,而且通常对一个事物的外在形式,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例如,“瑜伽那是女人练的”又或是“我不练力量,那是男人练的,我才不想长那么大的肌肉”。但这都没关系,谁让我们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类呢。随着了解程度的增加,认知会逐渐更替的。

所以,我们在问什么是瑜伽这类问题时,不如先想想熟悉的事物。如,什么是论语?设想一下,我们回到春秋时代,碰到孔子,问他老人家知道《论语》吗?学过国学吗?老夫子一定满脸无辜地说他孤陋寡闻。所以,《道德经》云:“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瑜伽也是一样,经过历史的沉淀,到了公元前300年,由巴坦加里整理出《瑜伽经》,因为他是男人,所以成了瑜伽之父。

其实,认识任何事物的最佳途径,就是体验。融入之后,再用智慧,去填充自己对它的认识。

别人说什么都没用,也不重要。就像数学家对数学的理解,和常人所认识的数学一定有着维度上的差异。所以了,你认为什么是瑜伽,那它便是瑜伽。就像我走进静态操房,对老师说,我想拉伸一下僵硬的肌肉。“好啊,瑜伽可以的。”也有人说,老师我想减肥。“好啊,没问题。”太累了,老师我想放松一下。“好,欢迎。”至于,瑜伽的流派,慢慢就知道了。

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还没了解便说,“我身体太硬,不适合练瑜伽。”《道德经》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肉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练习瑜伽体式,就是让不该僵硬的身体软下来。

所以,想认识瑜伽,就只能通过瑜伽来认识瑜伽。过去的印度人,自己并不注重历史。后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才由欧洲的学者们开始搜集中古以后的残余资料,并以推测为考证,处心积虑地建立起它的体系,此须再加小心地求证于我国佛经所保存的资料。现在大多数人,包括我,所接触的瑜伽,应该都是21世纪,从美国兴起的健身瑜伽。它更科学的剖析了体式,根据骨骼、肌肉、呼吸这些运动系统,使体式变得更合理,也让瑜伽脱离了宗教色彩,变得更纯粹。但或多或少都会提到,瑜伽有八阶(八支):持戒、遵行、体式、调息、感官内收、凝神、冥想、禅定。

这里我觉得持戒很有意思,在沙吉难陀解释的《瑜伽经》中提到,“有些译者会把不造成痛苦翻译成不杀害”。实际上,不造成痛苦的范围更大,包括语言。被伤害范围也包括自己,例如体式中也不要对自己暴力,慢慢来。体式在第三阶,调息第四阶。第一二阶的道德、心理要求就已经很高了,配合体式和呼吸慢慢提高素质吧,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余高大上的境界,我们看看就可以了。

在学习瑜伽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地方。最明显的莫过于,“唯物”和“唯心”。那么多年的政治课告诉我们,“物质是本源,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直到学管理学时,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把“自我需求”,放在了最高一层。

实际上,在认知过程中,当我们开始认识,树、钻石、黄金、钱这些物质时,通常都是指与我们自身建立的关系。我们认识的树,是“人类生活中的树”,或许在自然界中的树,恰巧和我们的认识一样。但我们认识的钻石、黄金,一定是“人类生活中的钻石、黄金”。钱就更不用说了,离开人类世界完全没有意义。

过于玄妙的东西,当故事听一下,无法轻易评判。在接受许多无法接受的信息时,我们其实不用一开始就去评判对与错,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就可以了。这个世界的意义,始终要由我们自己去定义。不知不觉又想起电影中那些可悲的反面角色了。如,灭霸。他有理想、有能力、敢行动,一个响指之后,便开始欣赏落日余晖……嗯,没错,世界的意义要我们自己去定义。

瑜伽毕竟是一个整体,有着丰富的哲学知识,按课程分最起码有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学等课程。就拿心理学来说,无论是佛洛伊德,谈潜意识、真我;或埃里克森的心理变化的八个阶段;还有曾经追随佛洛伊德,后来创立了个体心理学的阿尔弗雷德;以及萨提亚对冥想的研究,都能看到瑜伽的影子。也都可以用来辅助瑜伽的练习。

关于能量。目前我所能理解的能量,书籍经典、空气、人等等都具备能量,只是语汇不同。在说能量场时,可能是指氛围。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获取的是知识,知识就是能量。在学习任何事物时,模仿是唯一的途径,说明被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字帖、名画、配方还是体式,都具备一定能量。说到空气中的能量或许大家会想到氧气,但我们都知道纯氧也蛮危险的,所以空气中其他气体也有着能量。这些能量我们只能暂时借用,无法直接拥有,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就像,经常听到学画的人说,自己临摹还行,写生也过得去,创作太难了。这不是非常正常的事吗?临摹时,借势于前人。写生时,借势于自然。待到创作时,作品就会展现出自己的能量了。能量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就像我之前引用“老子”那句话,他老人家说的,自然是经典。要是我说“人初生都是柔软的,只有死人才是硬的”,估计隔着屏幕你也要骂我几句。所以,只能借他老人家的威名用用。毕竟,有些人轻咳一声,大地为之颤抖;有些人倾尽所有,掀不起半点风浪。

最后说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自我需求。瑜伽就在这一层,不断的追寻自我。目前,我对瑜伽的认识,就是它能让我的思想与身体建立联接,认识到自己的僵硬、不断的探索自己。通过唱诵,能感受到脊柱、额骨与之共振,是种蛮神奇的感受。在体式、冥想中不断的关注自己身体,学会妥协、接受,善待自己,何乐而不为。

感谢瑜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