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检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检测是为了了解学情、巩固新知和及时的查漏补缺,而不应成为教师批评学生的借口。挫伤学生积极性的检测一定不是有效检测。

  【摘要】 有效检测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实施“题海战术”,加大学生负担的无效、低效检测现象,如何进行有效检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有效检测可以是多维度的,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课前检测、课堂检测和课后检测。课前检测是温习旧知以了解学情的策略;课堂检测是巩固新知,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课后检测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有效检测

  有效检测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实施“题海战术”,加大学生负担的无效、低效检测现象,如何进行有效检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有效检测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学生自测,也可以正规闭卷考试。在这里笔者结合我校分层次教学实践和自身教学实际,主要就新课教学的不同环节来探讨以下几种形式的检测。

  一、课前检测:了解学情

  我所在的校正在实施分层次教学,其中高二年级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次为普通班,B层次为重点班,其他为A层次班。我带的两个班都属于A层次,这个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情况,我通常在刚上课的5分钟的时间内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问以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效果。

  压力就是动力,任务驱使总比没有任务或者轻描淡写的布置任务的效果好的多。复习提问就是任务,有了这个任务,才能驱使学生主动复习。问题设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兴趣。

  具体说来,提问的内容主要是上一堂课的内容,也可以将某些知识点结合时政热点的进行适当的拓展;提问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但要进行循环,一个学期下来,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问时要让所有学生合上课本,被提问同学如果回答有误差,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唱独角戏。通过复习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情,以便课下帮助学生补缺补差;另一方面可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感能激发人的潜能。课堂上学生有了适度的紧张感,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紧张度的方法有很多,当堂检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听课的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所以,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在重难点问题讲授之后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随堂检测,也可以在课堂小结后集中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上课时的紧张度,激发学习潜能。通过课堂检测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课堂检测的结果也是学生了解自己的听课效率、学习成果和调整课堂紧张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当然,检测习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从量上看,一定要少而精;从内容上看,既要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过关与巩固,又要关注难点知识的突破,还要考虑到易错点和学生易遗漏的知识盲点。既要巩固知识,训练双基,又要适当延伸,拓展课外,提升能力;从题型上看,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设计要合理,由于时间有限,主观题不易太多,且材料叙述要精练;从检测方式上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一点一例的训练,也可以在当堂的新课上完后再进行限时训练。

  总之,题目设置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材料选取要典型且具有时代性。另外,当堂检测之后还要当堂评讲,尤其是主观题,要在评讲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训练有效,才能有助于知识的识记、巩固和应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后检测:查漏补缺

  1.尝试记忆的听写

  课堂上许多老师讲解后,多以为学生能理解,又继续“新的内容”,结果是:许多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说就不全面,一做就不完整,这表明学生暂时理解了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尝试记忆是让学生在记忆初期脱离书本,摆脱依赖,增强记忆效果的一种方法。尝试记忆的默写是尝试记忆的延伸,是检验记忆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暴露记忆问题的抓手。尝试记忆的听写,是学生不断利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再现记忆效果的书面形式,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整合复习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听写暴露记忆中的问题(记忆不完整、书写马虎、错别字等),强化记忆重点,完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我通常在一课内容上完后,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限时听写训练。

  听写内容一般是按《考试说明》上的考点来设置单一角度考查的简答题,有时也会根据需要设置成多角度考查的论述题。例如,在《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结束后的听写训练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开始听写前,我要求学生将听写本拿出来,将课本和有关的复习资料都收下去,真正进入状态。听写训练实施以来,我一直坚持自己一一批改,做好典型错例记录,而且还打上分数,一一登记在册。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这样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便于对症下药。一以贯之,能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引导学生凝神定气,进入课堂“致静”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至关重要。

  2.课后同步自测

  在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进行同步自测,以巩固当天学习内容。自测题型除了常规的单选题和材料题,还可以是填空题。利用填空题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扫除盲点,利用十个左右的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进行答题速度、规范性以及答题技巧的训练。自测完成后,学生自己可以参阅参考答案,如有疑问,可个别咨询老师,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统一讲解,及时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3.单元检测

  每课或每单元内容教授完后,紧扣本课或本单元重点内容亲自命制检测试题,并及时批阅讲评。试题难易要适中,难中易要合理搭配,针对A层次班的学生情况,应以基础题为主,适当拔高,但不易过难。评讲试卷时,要根据典型错例的书面记载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典型错例中易犯错误的重点例子要着重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检测情况适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改进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要将检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因为人的遗忘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早在十九世纪后期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根据这条遗忘曲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新知后时间间隔20分钟保存量为58.2%;时间间隔1小时保存量为44.2%;时间间隔8小时保存量为35.8%;时间间隔1天保存量为33.7%;时间间隔2天保存量为27.8%;时间间隔6天保存量为25.4%;时间间隔31天保存量为2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