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毛泽东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完整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5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全文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的上片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下片由往昔岁月的流逝更衬托出当今中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上片第一句“大雨落幽燕”起笔高昂,暗用唐人“幽燕沃壤”,“督亢膏腴”的典故以赞美北戴河一带膏腴之地,引出幽燕之地多雨的特征,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大雨滂沱,其势如洪水倾盆,直泻幽燕。第二句“白浪滔天”,紧承上句而来,既写大雨倾泻之势,又状狂澜奔腾,排空而来,一片汪洋,漫无边际的雄浑景象。大雨滂沱,白浪滔天,一片茫茫,这就造成了非常雄阔,极其壮阔的意境,为下片抒发豪情壮志做了铺垫。第三句“秦皇岛外打鱼船”,化用唐人“渔舟唱晚”的诗句,写打鱼船在风浪中飘摇颠簸,写出风浪之大,又暗示出打鱼人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第四、五句“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照应开头,有拓宽意境和加深意境的作用。从章法上看,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又由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从意境上看,这两句把读者的视野进一步引向辽阔无垠的茫茫海面,大雨滂沱,白浪滔天,一望无际,海天一色,浑然一体,不辨你我。这样就把读者进一步引向了更加广阔,更加辽阔,更加浩瀚,更加磅礴的意境,从而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使全诗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感、更加深邃的历史感、更加辽阔的宇宙感和更加丰富的美学容量。

下片开头,“往事越千年”,这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视线由波涛汹涌的大海引向千年历史的回溯遥想。“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英雄气概。“遗篇”指《观沧海》那首四言诗。“东临碣石”句,使曹操当年登山观海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在读者心目中重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全词画龙点睛之笔。从字面上看,写秋风萧瑟,正是曹操当年所见景象,但这已不是曹操当年目睹的“萧瑟秋风”,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所目睹的“萧瑟秋风”,这就使古老的诗句获得了新的生命,成为革命的现实。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曹操当年“秋风萧瑟”中的感慨,早已被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豪情壮志所代替。因此,“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情景的再现,而且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是“萧瑟秋风”这一历史镜头的艺术再现,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概括,它使古今交融,使自然和社会的景象融为一体,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打成一片,从而深刻地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读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抑制不住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他那“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这首词生动形象,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笔调雄浑,充分显示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主席的宽广胸怀和卓越气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而且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胜利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