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他的后半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论语》是儒家的典籍,里面蕴涵了孔圣人的各种哲学思想,从教育到做人……堪称指引一个人立身处世的绝佳范本。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虽然《论语》是孔子思想精华的凝练之作,但并非是孔子自己所写的著作,而是弟子们对孔子所言的总结和归纳。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一聊“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这六个字影响了无数青年的人生观,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才是孔子想表达的重点。

中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体系中,家庭与孝悌是至关重要的人文道德基础。儒家学说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成家立业放在了男儿施展抱负之前,儒家经典《论语》中也说孝悌是仁之本。而儒家学说也延续至今,将这种做人的根本深植于每个读书人的心中。

血脉的延续与家族盘根错杂的联系也是中国特有的凝聚力,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就“思乡”二字写出了无数千古绝唱。落叶归根,家是每个中国人生与死的起点和归宿。


“父母在,不远游”体现的就是家庭对人的约束力,也暗示了“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将孩子含辛茹苦地抚养长大,世间最悲苦之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而且古代的交通也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出门的游子一旦离开,归来之时便遥遥无期。为了避免遗憾发生,提倡如果父母还健在,就留在他们身边好好赡养老人以尽孝道,不要孤身离去外出闯荡,不然家中的老人孤苦无依,又因担心儿女在外的状况彻夜难眠,是大不孝。

那么一个孝顺的人就必须一直待在家里画地为牢吗?在大好的年华里不去施展抱负而窝在家里,面对四围青山、半堵粉墙,这样就真的是合理做法吗?其实孔子并不是一个古板地苛求孝顺的人,“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一句话作为标准,而且后半句才是强调的重点。

《论语》里原句是这么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做父母的当然也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们也不会用孝道刻意约束孩子。子女最好是能留在父母身边侍奉,但是如果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可以离开父母外出打拼的。所以,这句话并不是单纯的“道德绑架”。孔子的思想并未有失偏颇,而是经过了上千年依旧具有参考价值、毫不过时。每个人对于“孝道”都有自己的理解,在身边照料固然是一种孝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又何尝不是一种孝顺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