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率地看书学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6-16
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阶段、提升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提高成绩,会根据教学大纲和老师为你勾画的“重点”来学习,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职场新人为了在职场上站稳脚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倾向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方式。今天的分享,我会告诉你一个概念和三个方法,并且是学生和上班族都适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方法。
首先来说说概念。在我们开始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下:提高学习的关键点在哪里?你可能会想到很多,包括高效地利用时间、做好笔记、经常复习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抛开那些繁复的过程。归纳起来,提高学习的关键只有一个:记住大量知识、并且灵活运用。难道不是吗?我们在考试之前,花大量时间去背那些重点和考点,目的就是为了“记住”大量知识,以便考试的时候能够“运用”;我们学习各种职场技能,也是为了应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学非所用,那种痛苦,选错专业的同学一定感同身受…因此,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点就在于:记住大量知识、并且灵活运用。聊完了概念,我们就进一步分享三个、提高学习的方法,包括:改变记忆方式、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随时调用知识。1.改变你的记忆方式如何有效提升记忆力?《普通心理学》一书里提到一个概念:长时记忆。什么是长时记忆?它指的是:信息经过一定深度的加工后,会在头脑里长时间保留下来。它的保存时间特别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制。就比如:你第一次去亲戚家、或者去公司上班的时候,可能要借着导航、才能找到路线,即使别人告诉过你应该怎么走,也很难找到路;当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渐渐熟悉了,再也不用担心会迷路。即使后来没有去亲戚家、或者离开那家公司,只要你回到熟悉的环境,仍然能够找到路。因为,你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见过这条街从早上到晚上的情景,在这条街上吃过无数次午餐;你逛过这里的超市,在附近的车站等过公交…这些记忆,早已融入了你的大脑,成为一种永久性的存储。这就是长时记忆。与之相反的是“死记硬背”:通过重复记忆,把大段大段的文字记在脑海里。这是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短时间内特别有效;但研究表明,这种机械重复的方式,并不能加强记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长时记忆”呢?很简单:只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一次“深度加工”就可以了。了解历史的小伙伴,肯定知道:中国古代的东周时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中原大地有无数个小国家,仅仅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小国家,就有七个之多。列国之间相互结盟、打仗、分裂、吞并,关系搞得非常复杂,作为一个即将面临历史考试的童鞋,要怎么才能记住这些关键事件呢?我曾经看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叫《半小时中国漫画史》。作者在讲述东周这段混乱时期的时候,采用了一种非常好玩的方法—他把“中原”看作是一个班级,周朝天子是班主任,这些闹哄哄的小国就是班上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爱闹,有的爱哭,有的打架比较厉害(比如东边的齐国),还有的则是学霸型转校生(比如西边的秦国)。这样一来,是不是好理解多了?再比如:东周时期著名的“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作者用一句谐音来概括:“喊赵薇去演齐秦。(韩、赵、魏、楚、燕、齐、秦)这样一来,你是不是很快就记住了?并且,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忆之后,就很难再忘掉了。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背过书的小伙伴一定有这样的经历:看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似乎都懂了;合上书,却突然就像失忆了一样、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书上的内容了…这也不能全怪你。毕竟,书上的知识和方法,采用的措辞都比较讲究,对一个概念的描述也非常的“官方”。尤其是,书中很多内容还特别复杂,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作者却非要旁征博引、并且附上一大堆案例。如何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了呢?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也可以讲给别人听,看别人是否听得懂你的意思。需要注意:在复述的时候,不能照搬原话,或者照搬作者的观点;毕竟,作者的阅历、背景和经历都跟你不同,他们的观点,对你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因此,在复述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性地吸收书中的观点。你可能会说:我读的书太多、太杂,会不会让思维混乱啊?或者,读了新书之后,就把旧的内容忘掉了怎么办?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你还想要将过去的知识唤醒,尝试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读到似曾相识的观点的时候,别急着下结论,而是想一想:我曾经在哪里读到过类似的观点?或者,我曾经是怎样思考的?这个新知识、新观点,能不能帮助我更好地处理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消化的过程。3.情景教学法:随时将记忆调用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具体场景,通过在场景中的运用、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
第2个回答  2020-06-16
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 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 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 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 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