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3-12.旋前旋后肌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12.旋前旋后肌群 】

为了理解这些肌肉的作用模式,必须首先从力学上分析桡骨的形状(图3-106)。桡骨包括3个部分,连在一起类似一个曲柄(c)的形状。

1、颈部(上段:斜向下内侧)形成了一个钝角。

2、中段(桡骨干的上半部分:斜向下内侧):这个钝角的顶点(箭头1)向外侧开放,与肱二头肌的附着点——桡骨粗隆相对应。这两段组成了桡骨的“旋后肌弯曲”。

3、中段连接下段,下段斜向下内侧,中下段所形成的钝角的顶点(箭头2)与旋前圆肌的附着点相对应。这两个段组成了桡骨的“旋前肌弯曲”。

注意“桡骨曲柄”相对它的轴(c)倾斜一定的角度。事实上,轴XX'(红色虚线)时旋前旋后的轴,它穿过曲柄臂的两端,但不穿过曲柄臂本身。这样,这两个“弯曲”的顶点各位于轴的两边。

假设前臂的两个骨没有发生双骨折或分离,轴XX'被上下尺桡关节共享,这个公共轴对旋前旋后是必不可少的。要摇动这个曲柄,需要具备两个机制(图3-107):

1、解开缠绕在其中一个臂上的绳子(箭头1)。

2、牵拉其中一个“弯曲”的顶点(箭头2)。

这些机制形成了旋转肌作用模式的基础。旋前旋后肌群共有4块,分成2组:

1、短平肌(箭头1),起到“解开绳子”的作用。

2、长肌(箭头2),附着在“弯曲”的顶点上。

旋后运动肌(图3-108,前面观;图3-111和图3-112,从上面观察右下段)

1、旋后肌(1)包绕桡骨颈(图3-111),附着在尺骨旋后肌肌窝内,起到“解开绳子”的作用。

2、肱二头肌(2)附着在“旋后肌弯曲”的顶点(图3-112),即桡骨粗隆,起到牵拉曲柄上角的作用,当肘关节屈曲90°时,效率最高。它几乎是旋后运动中最有力的肌肉(图3-108)。因此,当我们拧螺丝刀的时候,需要屈曲肘关节,前臂旋后。

旋前运动肌(图3-109和图3-110)

1、旋前方肌(4)包绕在尺骨下端,起到“解开绳子”的作用,因此尺骨绕桡骨“解开”(图3-109)。

2、旋前圆肌(3)附着在“旋前肌弯曲”的顶点,起到牵引的作用;它的作用比较弱,而别是当肘关节伸展的时候。

旋前肌比旋后肌力量弱,因此当拧开一个卡阻的螺丝时,我们必须要利用肘关节外展所产生的旋前运动。

肱桡肌,尽管它在法语中被称为长旋前肌,但实际上它不是旋前肌,而是肘关节的一块屈肌。它能使前臂从完全旋前位旋后到零度位,与此相反,当从完全旋后位旋转到零度位的时候,它又变成了一块旋前肌。

只有1根正中神经支配旋前。而旋后有2根神经支配:桡神经支配旋后肌,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因此,旋前功能比旋后功能更易失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