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评】金钱是否万恶之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2
2001 国际大专辩论会 大决赛:金钱是否万恶之源 正方:武汉大学;反方:马来亚大学 正方一辩点出了三点钱是万恶之源的原因:一是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占有之间的矛盾;二是钱本身扭曲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可以说这一论点是建立在第一个论点上的;最后一点是钱异化了人钱之间的关系。从这三点看来,一辩的逻辑可以算比较明晰。第一点说明了为什么钱对人有特别大的吸引力,第二点建立在第一点上说明了钱因为这种吸引力而产生了可以强制打开社会制度漏洞的恶的力量,第三点说明了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产生了以金钱为目的的恶,同样建立在第一点之上。也就是说,一辩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总起的论点说明钱的吸引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以钱为手段的恶和以钱为目的恶。从单个人的发言来看,结构是很紧密的,从立论来看,也可以比较完整的阐述主要的论点。但是一辩的陈词并不能算是非常有说服力(个人看来),尽管内部逻辑严谨,但是从观众无法立即反应、无法全神贯注地吸收全部内容的角度来看,整个立论的层次表现得似乎有点不够。此外,由于措辞的一点失误,也使得立论的走势有时候倾向于赞同对方的“金钱无恶,恶在人心”的观点。排除这些,我认为一辩主要的亮点在于点出了金钱可以滋生出“种类繁多”的恶,为接下来的双方对辩埋下伏笔,我在下面会再提到。 反方的主要结构是比较明确的,并且前三辩的陈词都在主要骨架上对应正方的陈词做出了一定的反应。反方一辩从钱产生的恶无法覆盖所有的恶以及钱作为“万恶之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根源性两点进行辩驳。接下来的二辩三辩各自就其中一个论点展开陈词。但是显然的是,正方对覆盖面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也就是上面说到的伏笔。赛后评委点评认为,此处对“万”字的诠释正方和反方各有见解,但正方没有在一辩中点出,失了先机,我则认为不然。一辩在陈词中尽管没有直接点出,却已埋下了伏笔,保证了结构严谨性的同时留了一个陷阱给反方钻。果然,反方一辩提到覆盖性问题的时候着重地打了下去。这个时候镜头一转,我们看到,正方二辩袁丁,笑了。轮到正方二辩陈词时,二辩自信地笑着站了起来,摆出一副早有准备的架势,开始对“万”字的定义进行扭转。由于事先的准备,反方二辩只能接着对钱不足以覆盖全部恶源的问题进行阐述,虽然反方二辩的语言非常具有张力,甚至应该说他的陈词真的十分精彩,但却由于对“万”的定义作出的辩驳比较无力,恰好落入正方的圈套而显得没有达到十分的效果。在前面的陈词中,可以说正方在“万”字上占足了先机,而反方由于碰巧的论点排阵,显得完全落入了正方的节奏。但是此时,正方的薄弱之处也开始暴露了。“钱是万恶之源”的这种说法,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的俗语,意在说明钱的诱惑力之大,劝诫世人以平常心待钱。本身这类谚语的共同特点就是夸大以达到效果,因此注定了正方的逻辑上的薄弱。从二辩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在结束了对“万”字的定点爆破以后就开始了有条理的罗列事例,气势做足了,但由于没有对逻辑做进一步的轮证,明显对接下来的对辩贡献较小。 接下来的正方三辩,也是该场的最佳辩手,语言张力更是非同一般,引起场上鼓掌连连。但是分析其陈词就会发现,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扩大优势,正方的漏洞正在逐步扩大。三辩的陈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对方的事例的辩驳,二是继续举实例。举实例的思路很明确,二辩举了中外历史,那我就举现代社会,同样可以证明一辩提出的论点。在这方面,正方加强了在场上的气势,显得材料充足。但是反驳的部分就让我捏了把汗。虽然三辩的反驳十分犀利地点到了事例背后钱所占据的地位,且语言绝妙,一针见血,但是却让我觉得没有必要。双方二辩的主要冲突点都集中在了“万”字上,对于这个字,正方的观点应该是“万不代表所有”,所以如果坚持这个立场,反方的事例是可以不必辩驳的:因为今天只说金钱可以产生许多罪恶,并不否认也有别的源头产生恶,对方的论据是脱离辩题的。但是三辩却对对方的事例一一反驳,虽然精彩,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毕竟事例那么多,驳倒了一些反方还能再举,这些反驳并无法达到三辩所说的“论据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论点”的作用,反而显得正方有点模糊,有点拖泥带水。二三辩对自己的体系的阐述的贡献都不是非常的大,使得正方对比反方开始显得单薄了。总体来说,到正方三辩陈词为止,正方应该占优势,但是二三两辩陈词的时间花费得没有效率。 接下来,形势就开始改变了。反方三辩依照计划,从根源性出发,打出了三个正方直到比赛最后也无法完全正面应对的论点:一个是钱无主观能动性,无法称为恶,恶的是人类无节制无节操的欲望;另一个是钱不仅能导出恶,也能导出善;最后一个是原始社会没有钱却有恶,恶在钱先,钱不可能是万恶之源。前者应该是反方最有利的攻击点,中间一个没有过多渲染有点力道不足,而第三个是一个有力的辅助,但作为主攻点来说尽管逻辑没有问题,还是会让人觉得缺乏说服力。此外,最后者的攻击力同样建立在“万”的立场上,对于后面开始了“万”字定义上的僵持后的双方都有点无法用上全力强调或者反驳该点的感觉。 到这里,陈词结束,正方没有利用好三个辩手的时间建立起完备的堡垒,体系还没有饱满;相比之下,反方在口舌之争中有时稍微落后,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用到的前提都已提出,也已经显得较为丰富了。 自由辩论中的周旋涉及到双方立场以及各自辩论技巧的使用,显得有点混乱(我觉得的�6�7�6�7),但是可以总结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进展。首先是恶与钱的先后问题——反方在自由辩论中首先使用了这个作为攻击点。正方对以兽性、动物性,有一定反驳力;反方则指出(没有直接指出,但实际上是这个意思)钱的出现与人之为人的历史界定点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重叠,进行了打压,这个时候正方三辩开始了周旋,避开了问题,这个点的辩论结束。 接下来反方试图在“万”字上再做文章(有趣的是反方避开了三辩直接跳到二辩发言,有可能反方队伍本身的分工就是二辩负责这一部分的),被正方进行了强辩,较为无理,但可以看作是争取调整的时间的做法。接下来几个来回略显混乱,然后又开始了双方互相举例。在这个阶段,正方很明显地在试图从每一个事例中找出一点跟钱有关的地方,从而使对方的事例无力化,有时过于勉强,导致出现了不隐蔽的偷换概念。例如当反方提及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正方将实行屠杀的日本军人个体的恶偷换成了实行侵略的日本军的恶,从而与金钱挂上了勾,相当于是回避了问题。反方抓到了这个破绽,开始追击。接下来又开始了没有大进展的周旋,问题集中在覆盖面上,而正方没有坚持立场,开始不断地回避。但是反方一辩在场上出现了一个决策失误,将正方的例子总结为“都是一个,贪钱的例子”,企图一击致命,本来说的话没有错,但却提醒了正方,或说是给了正方一个台阶,于是正方三辩抓住机会,从反方的例子上迅速将话题转移到了己方另一个论点上,即金钱作为作恶的手段,有把罪恶正当化的力量。随后反方重新开始关于强奸(反方很喜欢这个例子,而且明显做过准备)的举例、举数据,但此时正方已调整过来,给出了正确的反应,于是双方开始了在“万”字的概念上的僵持。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立场都很明确。正方认为“万”字的解释,九种而无一个是全部的意思,反方则认为不能将“万”字单独抽出,应该看整个词语的意思,否则只能是断章取义。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层解释应当是反方更具说服力、更加辩证,也比较符合人理解词语的习惯,但是可惜的是反方似乎没在这上面做过太多的准备,无法给出几个权威的解释作为依据,仅仅举出了词语的出处却没举出释义甚至原文,只举出了理解的方法却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还与对方重复地引用了辞海,显得缺乏真实性,导致始终无法组织一个有杀伤力的攻击。僵持之下,正方主动引开话题,又回到起点上举例。这时反方改变了攻击点,开始以人之罪还是钱之罪作为突破口。被正方二辩打乱之后,反方一辩直接地要求正方正面回答(反方一辩对这类混淆话题的语言显然有过人的眼光和果断追击的判断力,在比赛中多次出现)。于是正方三辩出来救场;正方三辩的特点是喜欢在对方的事例中抓住漏洞以击溃对方的攻势,言语尖锐,但是这样一来就容易就事论事,显得缺乏大局把握,不过作为争取调整的时机来说是个很好的辩手。 再往后的自由辩论就没有太大的客观性了。随后是四辩总结陈词的部分了。反方的四辩在这个环节展现过人的总结能力和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尽管语言上有些混杂导致有时搞不清楚他要说的话,但从他的陈词层次来看,他还是全面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一个不漏地施加了最后打死的一板砖。在这位辩手的数不清的“突然间”之后,正方四辩开始总结。可能由于正方本身体系就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可说,正方首先再次对“万”字做了有利于己方的强调性诠释,然后开始了各种引用。期间提到湖水之中有了污秽的类比,总算第一次正面应对了“恶源在人在钱”的问题;此外还点到了“万恶之源”不是恶,算是回应了反方关于“钱有时结出恶果有时结出善果”的论述,也将正方的论点拔高到价值层面。可惜的是,这些需要大量论证的观点直到最后才被简单地提出,已经完全无法发挥语句原有的力量了。 这场辩论赛的录像我看了两遍,第一遍从头到尾,第二遍根据印象挑着看。第一遍看下来,觉得双方势均力敌,甚至正方在语言驾驭方面更胜一筹。尽管发现了不少漏洞,但是作为场上应变来说,对方也无法马上抓住,因此无伤大雅。但是第二遍就发现,正方的华丽语言背后缺乏完整的逻辑体系,没有办法对对方的多点攻击一一做出即时反应,直接导致了三辩不得不就事论事,二辩不得不经常偷转话锋混淆攻击。因此反方的胜利取得得并不心虚。 当然,以上评论完全出于个人观点,只是对本场辩论赛的其中一种诠释,有任何的不当之处都请见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