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和寓言有哪些异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fable) 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短篇的散文体,也有诗歌体,其结构单纯,语言简练、朴素,且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allegory) 就是作者把要说明的某个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用拟人法 (personification) 表达的动植物。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 (moral)。 西方寓言起源于古希腊的伊索 (Aesop)(公元前620-560)。他写的寓言后来成了寓言家们取之不尽的资料源泉。巴布里亚斯(Babrius)的希腊文诗歌体寓言和菲德拉斯(Phaedrus)的拉丁文诗歌体寓言(亦即寓言诗)均取材于伊索的作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Renaissance),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literary genre),也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并不断有新作问世。发展到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高峰,那就是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 (La Fontaine) 的寓言诗。他的作品多以讽刺虚荣者的愚昧为主题。 十九世纪随着儿童文学的兴起,寓言又一次得到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寓言性质的故事。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寓言在某些国家演变成“动物小说”,即以动物取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恐怕要数奥威尔 (Gee Orwell) 的《动物农庄》(Animal Farm)了。 东方最早的寓言作品,是公元前五世纪印度的梵文故事集《五卷书》。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寓言故事,诸子百家的作品中,不少寓言故事已成为中国成语的来源,例如庄子的《坎井之蛙》、列子的《杞人忧天》、韩非子的《守株待兔》等等。 拉封丹曾说:“寓言可分作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而所给予人们的教益是灵魂。”寓言故事的重点在于教训和讽刺,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几乎每篇寓言故事都涉及做人道理以及社会道德问题。有些通过简短的故事揭示做人道理,也有用揭露和讽刺的手段进行道德劝喻的。有些寓言只写出故事,其教益(即寓意)则留给读者去领会、去自行下结论,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 (Tolstoi) 的寓意;而有些寓言则在述说故事之前或之后,作者通过简短的议论来点出寓意、揭示主题,如寓言鼻祖伊索 (Aesop) 所采用的是先讲故事,后点出结论,并示以教益。 但无论手法如何,寓言均能发人深省,给人教诲。优秀的寓言作品像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一样,能对全人类产生良好的影响,且世代传诵,如《龟兔赛跑》和《狐狸与乌鸦》等,在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人们更把一些寓言故事归纳凝结成常用的成语或谚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例如,本书中《守财奴》的教训就成为谚语:"The worth of money is not in its possession
but in its use" 。又如《狮子和公牛》一篇中的智慧也成了谚语:"The quarrels of friends are the opportunities of foes",与中国的《鹬蚌相争》故事同出一辙。 不少中国的古代寓言,相信读者已耳熟能详。我们希望读者也能从本书的这些世界寓言选篇中,看到人生百态,认识外国文化,发掘真理智慧,并在欣赏有趣的故事之余,能汲取做人的道理,领略精辟的比喻,甚至学到有关的成语谚语。 成语: 成语是一些固定的词组
经过长久使用的词语; 2.有些出自古书
有些是约定俗成的惯; 用语. 成语的定义:1.古老的历史故事. 例如: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2.古老的寓言. 例如: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3.文章名句. 例如:水落石出是欧阳修的名句。 成语是现成的语句,形式固定,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跟“走后门、坐冷板凳”一类词语列为固定语或惯用语。不过,固定语或惯用语内函较杂,有古有今;成语基本都源出于古代语句,是古汉语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部分,并且以四字结构为主。 (二)成语的特点   从三千年前《诗经》开始,国人就偏爱四字句式;但四字句式不一定都是成语。例如“一国两制”、“一门三杰”这些四字形式,都不能算是成语。要分辨四字词是不是成语,最好了解成语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结构凝固   成语一般经过长时间定型,它的结构凝固特点往往表现在依附原来句型,不大能够任意变动词序,也不容抽换或增减字眼。例如“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成语使用时就不能说成“道远任重”,也不能改为“任重又道远”。由于“移风易俗”在历史上出现过“风移俗易”(班固《答宾戏》)、“易俗移风”(常璩《华阳国志》)等形式,所以这三个都是成语。 二、时代古老 成语来自古代语句,必然带有古老色彩。这是四字成语和一般四字格式的重要分别。因此,一些仿古的四字词,如果历史不太久的话,便不宜看作成语。举例说,“一国两制”和“一举两得”形式虽然相似,但前者是1984年中英谈判之后才出现的固定用语,时间太短,暂时没有资格成为成语;同样,“没头没脑”和“没完没了”虽然都近似白话,但因为前者见于明代的《初刻拍案惊奇》,所以现在成为成语。 三、多层意义   成语在意义上与一般固定语也有不同。前者的含义并不只是字面意义的总和;它往往通过字面意义,暗示出另一层意义。例如“狐假虎威”,字面意义是“狐狸凭借老虎的威势”,但实际含义却是“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这跟“总而言之”、“速去速回”等四字词只有单层的字面意义不一样。  四、书面语色彩   使用浓重的书面语也是成语的一大特点。例如“没完没了”,除了“了”字具有书面语色彩之外,其余三字都属于现代白话,因此不宜列作成语。相反,“不了了之”、“一哄而散”虽然意思浅白,时代也不久(前者见于巴金《春》,后者见于吴趼人《情变》),由于具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现在也归入成语。   由于成语的特点不只一种,所以各人和各书认可的成语通常总略有出入
寓言是含有某种特殊意义或重要启示的一种譬喻故事
目的在于借故事来表达某种高深的意思.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汉语中概念的固定片语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组成,也有五字以上,如「二桃杀三士」。成语属于熟句中的一种:与一般的片语或短句不同。 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辞也。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寓言是会有反省,警惕的意味 内容会发人心醒 成语则未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