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披雪瀑记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 麻姑观瀑记 翻译

全文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予诧曰:“雷也。”客笑曰:“非也。”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至崖壁,皓然一色。予诧曰:“雷也”。客又日:“非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 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 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子崖壑之间也。予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已,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喷薄,天日为蔽。崖下石矾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予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予见其髯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大笑。 既退,语客:“予于霁知其不为雷,于暑知其不为雪。万一过此,而适当冥晦与夫阴凝栗烈之候,雷与雪亦乌可辨哉?夫雷以气震,非著鼓钟柷敔之有质可名;而雨之结为雪,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予言果谬哉?”客笑不复应。 是山之奇以泉,泉以瀑。当隆庆、万历时,守相有爱而振之者,更为亭台花石之属点染之,观益壮。杖履冠盖,晨夕交道路。至于今而残坏极矣,向所玩者,委诸宿莽,而不可问矣,仅盘石间一古柳亦且斩艾不留余蘖,山之兴废则有时哉。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夫果千秋也,则数岁数十岁之兴废,直未足以喧寂之矣。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编辑本段赏析

这篇文章比喻生动,绘声绘色,将麻姑山瀑布泉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登上麻姑山,有声骤起于山涧,若惊雷轰鸣;再往前,有物摇扬于天际,皓然浩白似飞雪。晴空万里,何来惊雷?时值酷暑,何来飞雪?此时才揭开谜底,非雷非雪,乃瀑布奔腾于山洞也。接着靠近瀑泉,仔细观察,崖端崩雪卷玉,寒气逼人。烟雨弥漫,水声轰鸣,仿佛山石震动。最后写麻姑山瀑布泉闻名于世,前代郡守建亭台花石点缀之,游人络绎不绝。世事沧桑,如今亭台残坏,游客稀少。而泉瀑不因人事而废替,依然汹涌澎湃,声如雷,形似雪,千年不变。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翻 译 译文: 登上麻姑山,经过半山亭,拐弯走了一百多步,突然有轰隆隆的声音从山涧响起。我诧异的说:“打雷了。”客人笑着说“不是。”又拐弯走了一百步,有东西在天边飘洒飞扬,向下一直到了悬崖峭壁,一色的洁白。我诧异地说:“下雪了。”客人又说“不是。” 雷一定会和雨一起来,而雪不是江上寒冷的时候不会有。如今正是晴天,而且时令上是暑天,怎么会有雪呢?那轰隆隆响的是什么呢?再向前走了几十步一看,不是雪,是瀑布。那声音是瀑布从石壁坠落注入山崖与山谷之间的响声。我的话果然是错误的。 当时我畅快得不能自已,就一步步踩着细小的石磴下去,像猿一样攀引着穿过乱石,到达了溪流接受瀑布的地方,想仔细看看它的详细情况。到了那就感到寒风打在脸上,一会儿就侵入肌肉和骨头里去了。山崖边水浪蓬勃澎湃,好像崩塌的雪翻卷的玉,其余的水气化作数十丈高的烟雨,盘旋飞舞汹涌激荡,天空太阳都被遮蔽了。山崖下的石矶一层层交错,奔腾的波涛迅疾激荡,稍微一失足,就将被浪卷走。我多次呼唤客人回去,他也不回应。他又拉我过去,回头看着崖石,好像指点着什么。我只看见他的胡须和脸颊开合活动,也始终听不到他的话,于是大笑。 回去后,我对客说:“我因为天晴知道那不是雷,因为暑天知道那不是雪。万一过了这个时候,正赶上天气阴暗,又是阴冷结冰寒风刺骨的季节,又怎么能分辨雷与雪呢?雷是气的震动,不是像鼓钟柷敔之类有实体而可以叫得出来。雨凝结成为雪,雪融化成为水和瀑布,都是同一族类。我的话果真错误吗?”客人笑着不再回答。 这座山的奇妙是因为泉,泉是因为瀑布。当隆庆、万历时期,有喜爱而整治这里的州郡长官,添加了亭台花石之类来点染山景,景观更为壮丽。步行与乘车的游客,从早到晚在道路上交错而行。到了现在却残破败坏到了极点,以前所玩赏的,都被遗弃在荒草中,找不到了,仅剩的盘石间的一株古柳也将要被剪除得不留一点新枝了,山的兴盛和废弃是有时限的啊。即使是这样,景观能够改变,但瀑布却不能改变。亭台花石之类,时间短的几年,时间长的几十年,而瀑布的寿命却有几千年。果真有几千年,那么几年几十年的兴废,只不足以使其喧闹或是寂静了啊。 这天,环境非常幽静,景观非常清晰。所说的客人,是赵淳生、玉衡,一共三人。

2. 《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翻译:(在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博客找到的)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精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

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是实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字的成语或短语。

①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②五日始霁 ③月与雪争烂 ④骨肉相莹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或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①离离然可爱 ②觉明彻异常 ③俯而恍然 ④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三、作者所描述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简要说明。四、作者写作该文时已六十二岁,因此他笔下的感受也打下了年龄的印记。

试想,如果是一位风华少年,临此雪景当是日、如何感慨?老年沈周的心境又是如何体现的?五、将“是夜月出……因凭栏楯上”一段话改写成现代文。【参考答案】 一、①下雨,下雪;风雨大作。

②天放晴;云销雨霁。③灿烂,明亮有光彩;春光灿烂。

④明净、纯净;晶莹美丽。二、② 三、月映积雪,雪月交辉,如画;情景交融,融合了作者沧桑的心境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作为血气方刚的风华少年,其特定的年龄印记应该是热情、奔放、飘逸、浪漫;老年沈周的心境则如从容平淡中流露沧桑与茫然心境,美丽中孕含着凄寒,快乐中孕含着茫然与无奈。五。

3. 披雪瀑怎么样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一作“披云洞”),又名“响雪泉”,位于安庆市城西北4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属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

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名。瀑长900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50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中为“溪谷”,称“披龙”,长约800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

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吴用珍有诗描写瀑景云:“巨灵怒试劈山手,铁壁双开万仞陡。 中有银河一线通,镇日常作蛟龙吼。”

披雪瀑风景秀丽,《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 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

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

前人取“不阴常雨,盛暑犹雪”之意,曾建“暑雪亭”于瀑旁。据《戴氏宗谱》载:戴名世曾祖戴震(东鲜)“……卜居龙眠(西龙眠),筑室数楹,极竹木之胜,取唐于西‘山静似太古’之意,名曰‘太古山房’。

又于舍房搜得悬流千尺,筑亭曰‘响雪亭’。”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

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

前村归路远,明月影胧胧。”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4. 文言文翻译:观第五泄记

观第五泄记① 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

时夜已午,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

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

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

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⑦掣折:转折。⑧欹(q ī):斜靠。

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

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⑾魈(xiāo):山中的鬼怪。

⑿谛观:仔细看。 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振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

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5. 观第五泄记翻译

59.观第五泄记①

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⑦掣折:转折。⑧欹(q ī):斜靠。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⑾魈(xiāo):山中的鬼怪。⑿谛观:仔细看。

[文言知识]

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指“摇动”、“摆动”,句意为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摆动不了,比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理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疾——②悸——③沫——④乍——⑤恍惚

2.翻译:①疾趋,度石罅,瀑见

②山行之极观也

③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6.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

7. 观刈麦 原文 译文

原文: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译文:观看农民割麦子

农家很少有闲暇时间,五月人们更加忙碌。夜间刮起了南风,陇上的小麦成熟了。

妇女担着饭菜,小孩拿着水壶。一起去给在南冈收麦子的青壮年送饭。

他们脚踩发烫的土地,背受烈日的烘烤。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她回头说,听的人不禁悲伤满怀。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竟然不从事农业生产,还能每年享受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终还有余粮。

8. 披裘而新文言文翻译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子。正值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裘皮大衣的打柴人(经过这里),季子对着打柴人大喊道:“把那地上的金子给我拿过来!”打柴人把镰刀丢到地上,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打柴人回答说:“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