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明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02
是禅宗悟空的一个偈颂。神秀大师作了一个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慧能就仿着也作了这个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就是觉,也可以说是众生本来面目,也就是众生的真心,那么相对来讲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妄心(若明白了一心三藏,妄心当下就是真心)了。这个真心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佛性、自性等等。后面的明镜呢,我理解,也是指的我们的真心,是个比喻。再后面的本来,也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前边已经说了。所以看这几句,就是悟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的,那么我们的真心本来面就是空,无形无相,我们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如梦幻泡影。就像做梦,梦中的一切是虚幻,是空,也就是这个真心妄想出来的,真心就是这个空。但是呢,这个空,这个真心虽然无形无相,又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这个空是灵明不昧的,因为这个空能现出宇宙中的一切啊。其实来讲,这个偈颂就是悟空,强调这个空的,所以就没有树,没有台,什么都没有,还谈什么惹尘埃呢?
所以你看,这个偈颂是强调空,但是还没有对这个空的生动活泼来发挥,没有很认识,因为这个空能变现所有啊,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都是这个真心变现的,所以真心无形无相,又可以变现万法万相。后来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个时候,六祖慧能才算明白这个心的妙了,以前只知道空,所以这个偈颂的悟境并不像大家传的那么神,拿来做口头禅,比不上六祖大悟后的认识,认识到这个空,也就是自性,这个自性不生不灭,但是能现出万法。六祖说生出万法,是别教境界,最究竟讲是现,圆教境界没有对待,有生就有对待了,有能生与所生,就不是一真法界。当然六祖后来的境界就更高,这两处是他在修证中的境界。若果修行人只对他做的那个偈颂来修,还是很有限的,不究竟的,搞不好可能偏空的,加上后面的就好理解了。
更究竟来说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也就是自性,也就是这个空,还有个名字叫如来藏,我们用一心三藏来讲一讲宇宙万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真心无形无相,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空如来藏。真心变现的万法万相呢,就是不空如来藏,我们可以感觉这个世界不空。真心无形无相又能变现万法万相,这万法万相就是空如来藏变的,当下就是空如来藏,也就是说,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空如来藏,所以我们的真心又是空不空如来藏。三个如来藏当下就是一个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明白了一心三藏,就明白六祖惠能的偈颂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也明白万事万法是怎么回事了。
第2个回答  2013-11-02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这是根据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做出来的,个中滋味,需自己体悟
第3个回答  2013-11-02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还是前边一句更贴近实际。种子发育成大树,譬喻肉身之形成。知觉的根本在于人体内驻留的第八识,如同镜子一样映射外尘的景象。
后一句境界更为高远,第八识已经不局限于身体,而是无限扩展到空寂的海洋,知觉也无限扩展,消融了内与外的界限,也就无所谓尘与镜了。
第4个回答  2013-11-02
看了看,对于人生佛太消极了。要是都信佛,一百后,地球真的空了。这个世界的就连小动物都知道彼此相爱,你们确是要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从简单的人类逻辑来说,你是最没有道德的。
第5个回答  2013-11-02
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尘世中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纷繁,只要我们将自己的心灵保持着纯洁无垢,就会是最好的。追答

这是禅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