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首。

第1个回答  2020-10-20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拓展资料: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编辑于 2020-10-09
查看全部136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杂志订阅_20年杂志订阅
杂志铺杂志订阅,订2021年杂志数千种杂志特价3折起,快递投递低价 方便 省心的一站式杂志订阅平台
广告2020-10-17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希望能帮助到你
145赞·811浏览2019-10-26
己亥杂诗其五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赏析: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178赞·4,262浏览2019-08-20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于是写下此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扩展资料: 龚氏诗作繁多,其中《己亥杂诗》是其很有特色的一部生活记录,内容涉及诗人的仕途、学习、交友、民生、回忆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独具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己亥杂诗》不但在广度上体现了其题材的丰富性,还在深度方面有所开掘,揭露了制度的黑暗与复杂,展现了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龚自珍重视社会的发展,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开一代之风气,赞成举贤任能,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457赞·7,701浏览2019-08-19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于是写下此诗。
13赞·287浏览2019-10-20
已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 扩展资料:《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第2个回答  2020-11-10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拓展资料: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第3个回答  2021-10-26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拓展资料: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第4个回答  2020-10-19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拓展资料: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第5个回答  2020-10-21
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拓展资料:
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赏析:"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