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首要任务是自立,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去,不给别人添负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昨天与老爸打电话,一聊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意犹未尽。

印象最深的的是,老爸说他很自豪的一点是:虽然已经七十多了,现在每天不用辛苦赚钱,但还能自力更生,不给子女添负担,他觉得很自豪。

他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没有社保医保,没有退休工资,他靠农村土地补贴、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及自己积蓄的利息,刚刚好能够维持日常开销。

他说,看到与他同龄的人,有哭着闹着向子女要钱的,跟他相比,他就觉得自己很骄傲,很开心。

一个人不管活到多大,他还有某一点被社会需要,那么他活着就是有价值的;还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活自给自足,那更是值得骄傲的。

凑巧的是,早上正好看到戴建业教授的文章《活下去》,也说到了同样的意思。

他说的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孩子,今年很多企业倒闭、经济不稳,找工作很难,可是那个孩子,却还是“高不成低不就”。

2020年不同往常,先是新冠疫情,仿佛整个世界被“暂停”了两个月;而今,一切都在慢慢恢复中,却总是有各种意外打扰,比如澳州大火、蝗灾、山洪暴发,导致某地高考被迫延迟;又比如今早的地震,总之,2020年,比想象的更艰难些。

如果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在纠结心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还在蹉跎岁月;还在犹豫不决,那么,也许,现实只会越来越让人失望。

当粮食紧缺的时候,什么食物也可以充饥;当工作机会很少的时候,什么工作都是好工作。当务之急,不是你有没有兴趣,而是你想不想活下去;不是这份工作好不好,而是有没有单位给你工作。

 

工作不仅能使自己有收入,还能使自己确立自信。假如能把自己最不喜欢的工作干得最好,以后你还有什么工作干不好呢?……社会需要什么人,我就能成为什么人。

 

这几年大学毕业的孩子,他们很幸福地生长在中国最好的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父母前所未有重视孩子的时代,他们从来没有过“大饥荒”、“战争”、“物质贫乏”的经历,他们以为,一切都是可以按照自己想象的来,一切都唾手可得。

其实不然,世界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曾经以为离我们很远的“战争”、“病毒”,就在我们身边,当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美好,我们每一个人,最首要的信念就是——“活下去”。

活下去,不仅仅是指生命的延续,小到一个人的生命,大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一个县、市的发展、甚至一个国家的稳定……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托马斯,从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到小诊所医生到擦窗户的工人,个中原因虽然有他自己的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战争这个可恶的社会大背景。

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它会改变整个世界格局,也必将改变整个社会。我们的下一代,面临的挑战更大更难。

回到我们每个个体,如何应对挑战,那就是要抓紧时间,练就一身本领,习得各种能力,可以在这个“动荡”的社会大潮里,“随波逐浪”地“活下去”, “能将不喜欢的工作干好,这种能力和习惯本身就难能可贵。”

失业了,放下身段,尽快找到下一份工作;大学毕业,放下面子,不要犹豫,赶紧找到第一个愿意接收你的单位,或许你开启了另一扇精彩的窗户;或许你可能积累能力,为找到你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

千万不能嫌工资低、离家远、活儿累、人际关系复杂……找工作跟找对象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工作,我们可以在日后的相处中,渐渐磨合,找到共同点,实在不行,充实自己,增加自己选择的“资本”,等你拥有足够的能力,你才拥有选择的权利。

**********************************************

早上的朋友圈被地震刷屏,有人感慨,“2020,活着就是幸福。”

不管你今年多大年纪,要明白:能够活下去,就是幸福;更重要的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去,不给别人增添负担,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就我看,一个人的首要职业就是自立,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生活的负担。”(In my opinion a man’s first duty is to find a way of supporting himself, thereby relieviy other people of the necessity of supporting him.)  —— 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