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解媒介》第一册——从人的延伸到成为电子媒介的肌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麦克卢汉作为新批评派,善于利用思辨,侧重于价值判断。他阐述观点不仅仅是利用了传播学的内容,还借助了文学、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极大程度上展现了他思想的整体性。正如他所说,媒介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他正式为它命名让我们看到了媒介的作用,并引发了学术界的探讨。我原本是将其作为传播领域的著作来看待,真正看下来却发现自己实在是狭隘了。我从一开始就界定了看书的内容范畴,带着惯性思维判断并解释内容。麦克卢汉所处时代的人大抵也是如此,未能重视媒介的存在。麦克卢汉正是有着这样包容万物的整体思维,可以异于常人一点点地剖析媒介,唤醒人们僵硬的思维定式。

一、媒介即讯息

核心概念:“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初读这个概念,想必第一反应就是媒介也是信息。在我主观意识里,媒介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渠道而存在着。思考某个论题时,我也习惯性地将它当作一种技术手段看待,是传播内容的载体。麦克卢汉则看到了人们对其的割裂性,将媒介与讯息联系起来,强调了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说是关于传播学的研究,不如说是从传播媒介入手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在知识内爆、人口内爆的阶段,及时反应过来并冷静地思考技术带来的多面性,去发现媒介对人的控制。

麦克卢汉所处的时代前后,电能利用的突破性创新越来越多,超越大众思维转变的速度。机械化肢解分割社会,自动化技术则慢慢向着整体化发展,需要人们形成不同的人际组合。人们从部落化被拆解卷入到社会中,又要在新的社会模式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法则。西方古登堡印刷术时期,更是加重了拼音文字的割裂,加深了人脑的分割性单向思维方式。在这样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状况中,麦克卢汉先后向我们说明了媒介内容、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媒介作用等内容。

媒介内容上,麦克卢汉使用了不少的例子佐证媒介即讯息。探究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时,我们往往会从内容上来分析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作用。然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社会整体发展历程中,是媒介的引入对人类事务产生作用。而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并不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变化。在这里,我不免有了疑惑。一方面说媒介也是讯息,另一方面又否认讯息的作用。其实不然,这指的是媒介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普通大众只看到内容“这块滋味鲜美的肉”,而没有看到“窃贼的进入”。机械化训练了人们的因果逻辑,按照序列性思考问题,是比较直线的思维模式。“一旦序列性让步于同步性,人就进入了外形与结构的世界”。电能逐渐打破序列性,大众的思维还没改变之际,麦克卢汉写这本著作的原因或许也是希望人们能早点进入。

麦克卢汉擅长使用隐喻,特别将电光作为典型例子,让人们能够将媒介与内容剥离开来。电光没有内容,只是作为信息存在。脑外科及晚上棒球比赛需要电光,它们便是电光的内容。即使没有这些内容,电光作为媒介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电影的诞生也被视为超越机械论,让声音、文字、画面几个媒介同时存在传播信息,塑造了让人们得意扬扬的幻影和梦幻的世界。麦克卢汉对大卫·萨诺夫将军“重视技术使用方法,忽视媒介性质”颇有微词。纵然,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好坏确实与其使用方法有关,但新媒介的出现性质却不能这样来分辨。难道因为利用印刷术制造出一些糟粕,我们就该否定印刷术吗?

接着,麦克卢汉看到了媒介和人之间的联系,发现个人的感知调节与媒介冲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概念。莎士比亚的著作中便有关于人的延伸的内容,在文学的层面对日益增长的媒介作用探究。我们的感知得到延伸,并不意味着社会整体认识会上升。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感知与延伸比率得到调节,视觉、听觉、触觉等会发生偏向。不同文化群体乃至细分到个人,对视听媒介等有不同程度的偏重。部分人可能对视觉更敏感,偏文字、图片,对这方面要求也比较高。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口头这类听觉媒介,会力求听到正确的发音。

当人们将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到人体外,我们便难以控制住媒介对自我感知的占据。“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模式的泛滥,是各种精神最常见的原因”。一旦我们失去对“延伸”的把控,不能节制地使用技术媒介,我们终会被信息反噬。汉斯·谢耶《生活之压力》阐述了完整的轮廓意识,在疾病的“压力”理论中对整个环境进行研究。我们向外寻求自我的延伸,过度依赖于技术条件下媒介带来的便利,无疑是会被“无墙的监狱”所囚禁。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核心概念:“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麦克卢汉利用具有感受性的词来形容媒介,重点突出媒介之间的冲突。人们面对媒介交替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艺术家(按照麦克卢汉第七章的话“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能把握自己行为以及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都是艺术家。”)那样立刻反应过来。相比前面“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来看,用冷热来界定媒介显得有些许仓促。但站在二者对比角度上,也能够反映媒介因为对社会影响程度的区别对比。不同性质的媒介在冷热文化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发生冲突时会变成“政治鼓动”。

技术的发展带来专门化与部落化的冲突,技术的专门化会让传统的部落或封建文明发生变化。当冷文化遭受到诸如摄像机、收音机等热媒介的冲击时,麦克卢汉提到技能会重新布局。而社会成员难以立刻适应转变了的布局,就会产生混乱。新旧事物之下,中枢神经系统会自我截除保护自己,便会惯性地使用旧的思维来看待新的事物。从牛顿、洛克、布莱克等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及对彼此理论的否定中,我们也能发现,即便是如他们一般有大学问的人,不免也会被机械迷花了眼睛。作者评判刘易斯·芒福德对冷文化的热衷,喜欢结构松散的。由想象的感知到有机的神话,利用数学公式等反映出媒介的作用。思维方式也从线性向整合发展,西方与东方文明的碰撞。

不同冷热的国家,接受冷热媒介的影响不同。落后的非工业国家因为没有经历机械化的洗礼,更容易接受电力媒介。英国发展历史久,几乎经历了世界上的所有历史性变革。对于这样一个过热的文化,接受热文化是不容易的。美国则以发展速度闻名,在还有完全消化机械时,就已经跨越到电力媒介。因为媒介转变,美国并没有产生过深的思维转变困难。“凡事被推向饱和,必然要发生沉淀。”不同文化的感知偏向不同,过多地传递同样性质的媒介会导致整体感知的不平衡。“一种感官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感官的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我们要分得清冷热之间的界限,保持理智的存在。在利用热媒介对社会发展时,加入感情会蒙蔽自己的感知。如何让冷热调节好,或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主要概念:“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

“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

这章倒是颇有心理研究的意味,与前几章的整体技术环境着陆点不同,较多笔墨来写人生理心理的变化。“那喀索斯”是作者向我们的警告,这里的内容也与第一章的“人的延伸”有所联系。那喀索斯误将倒影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迷恋上了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我的东西。这则神话充分体现了麦克卢汉想要向我们传输的概念“麻木性自恋”。此倒影其实也相当于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我们把它们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时,很可能会陷入到封闭的神经系统。

从生理上看,这是有迹可循的。接受外界技术诱发的刺激与压力中,中枢神经系统会自我截除使我们感知到痛苦的部分,来保护自己。类似免疫系统,人们受生理控制,难以进行自我认识,逐渐迷失在技术带来的幻境中。电力技术的到来,从视觉延伸到听觉等各种感知,我们极其容易将外面延伸的中枢神经系统当成自有的。相当于我们丧失了自己的反应系统,麻木地接受技术带来的变化,成为媒介的奴仆。“震惊诱发泛化的麻木,使各种感知的阈限提高”我们像戴着止痛耳机一般,感受不到技术带来“牙钻”般的痛苦。

我们自身有伺服机制,在自己内部形成感知反应的处理过程。若是如上文所言,任由外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我们便与媒介技术形成伺服系统,顺应技术对我们的控制。我们从技术的创造者变成了为技术服务,为了技术的进步不断去修改。电视出现之前,也没有那么多人需要电视。需求成就了新技术,新技术产品又创造了更多的需求。芒福德的“有围墙的城市是我们肌肤的延伸”,我们在这个逐渐失去意识的时代,成为了电子媒介的肌肤。

五、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主要概念:“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形成新的比率。”

这章将重点放在了媒介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上,辨析在它们交合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无声电影大声呼唤声音,有声电影又大声呼唤色彩。”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相需要,也成就了不断的技术创新。而我们是必不可少的主体,对媒介的组合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众多传播媒介中,麦克卢汉重点讲述了语言的呈现及作用,回归到比较纯粹的文字上。他认为媒介的杂交会如原子裂变和聚变异样释放巨大的能量,而读写文化与口头文化的交会是极有代表性的。重视口头的东方文化传到西方,电子媒介如电话、收音机等让西方人面临内爆。在前面冷热媒介中有所提及,但前面更重视的是冲突,这里则偏重于媒介的互相渗透。媒介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复杂化了,让所有外在延伸立体起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