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选择困难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英语里有个词叫做FOBO(Fear Of a Better Choice),即更佳选择恐惧症,可简称为选择恐惧症。一般人们在挑选各种商品或者作出某种决策时,都是需要经过仔细地考量的。购物者希望买到好的产品,决策者也希望给公司和自己的人生带来收益,所以他们一旦选定某个目标之后,就不会轻易动摇。而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不一样,他们往往被困于多重选择的漩涡中,会持续性地受到影响。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命运,选择困难人群总是会被各种选择难倒:到饭店了该吃点什么?想买新衣服了到底哪件适合自己?该不该和朋友出去聚餐?……所有在很多人眼里看似很简单的选择,都成为了选择困难症人群难以逾越的鸿沟。有天一时兴起,脑子里萌发出练字的想法,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困难:该练什么字呢?楷书还是行书,隶书、篆书?硬笔还是毛笔?该买谁的字帖呢?是看视频练还是自己练呢?想瘦身减肥,是跟着视频练还是去健身房?视频健身博主哪个好?博主的视频中哪个有更有针对性?

    选择困难和焦虑又是分不开的。一个人陷入选择苦难的状态时,很容易产生焦躁、无动力的消极情绪。尤其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如果犹豫不决,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徘徊彷徨的话,一个人的心态也是会受到影响的。有人说,“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这句混合了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和周星驰电影《鹿鼎记》的梗,其实折射出一种现实的无奈。我们在年幼时,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以为长大以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而长大了之后才知道,选择一条路走下去是多么的艰难。十七十八岁的时候,我们经历高考,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那是青春里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二十一二岁的时候,选择就业和继续学习,是走向成熟的一步;三十岁是个分界点,人们常说三十岁,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时候,一个选择,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三十而立,在这个事业、家庭、身体健康刚刚好进入拐点的年龄阶段,选择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喜好或家庭责任。有人说:80、90后是幸运的一代,他们在物质相对宽裕的环境中成长, 接受了良好教育,塑造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也正因为这样,在30+的年纪,他们的每一次重要选择,也是权衡个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果。为自己,选择事业方向;为子女,选择奉献付出;为老人,选择亲情羁绊;为家庭,选择肩负责任。成年人的世界需要抓住一切看得到的机会,不管它是否有着确定的前景,都需要用力一搏才有可能看到成功的希望。选择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得到了什么”而非“失去了什么”。选择中的纠结其实是一个理性博弈的的过程。

    于是有人提出了应对选择困难的方法:评估选择的风险。将选择分为无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如果某一选择是无风险的,我们就可以“听天由命”,比如抛掷一枚硬币决定是吃面条还是吃米饭;如果遇到有风险但并不高的选择,我们可以“听人由命”,询问身边的朋友、家人的看法和建议;面对高风险的选择,可以先选定某一个,再进行两两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考虑自己的想法。通过衡量风险来确定选择的方式,使我们的选择过程更加理性化,选择结果更加理想化。

    其实,选择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一类别的产品,有很多的生产商和销售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不同商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种层出不穷的产品占据了我们的市场,加重了消费者的选择困难。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是“有的选”“难得选”,产品质量价格参差不齐,营销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购和直播带货时代,大家都只能靠大众点评和屏幕来客观判断商品的好坏。最直观的感受是,每次在很多推荐类或知识类的视频亦或笔记之下,总能看到带着“问号”的评论——xx产品有效果吗?治疗xx性皮肤选择哪种品牌的护肤品?……

    最后,对那些有选择困难的人,我想说一句:正因为有了选择的权利,我们才能把握更好的生活, 要正确认识到,“全都要”只是影视作品的夸张表现,而“选择”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常态。试着放平心态,跟着自己的节奏,在选择来临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高效地作出选择,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符合自己期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