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长江之歌(5):仰视——张飞庙、白帝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感觉是被微微的摇晃弄醒,天已发白,船不知在什么时候起锚开航。我急不可待地要去看“我的”大自然,向清凉的江风问声好。

        翻阅旅行图册,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后张飞首级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祭祀,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我们无法登临瞻仰祭奠,只能抚舷仰望,客轮虽顺江而行,我的目光却久久锁定在那个世人敬仰的高度,不知何时才能造访,更期望时光把我拉回,再拉回……

        查资料有一则传说,记载了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扫墓祭祖,乘船途经云阳张飞庙时,随从提议进庙祭拜三国名将张飞。功成名就并以清廉著称的张大学士觉得没什么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将”为由拒拜,继续航程30里后夜宿三坝溪。次日晨船工醒来发现,头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大学士认为是夜泊时没系牢船绳而至,便启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坝溪,然而早晨船却再次停在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大学士不信邪,又连夜上行,翌日天明船第三次停在张飞庙脚的渡口。大学士顿时大惊,事不过三,他连忙登岸向张飞谢“罪”。

       客轮匆匆而过,感慨闪念之间。当我们渐行渐远数里以外,张飞庙处的“江上风清”依然夺目生辉。据说“江上风清”每个字约2米见方,站在几十米高的庙脚下需仰视才见。不过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江上风清”四个字似乎于张飞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忠毅勇猛、刚强爽直的性格,何以容得“江上风清”?!

        后查资料得知,“江上风清”四个字题写于光绪末年,为曾做过国子监学正的云阳籍书法家彭聚星回云阳养病时所作。文史专家胡亚星认为,“江上风清”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实,原处为石刻“灵钟千古”。1883年3月27日,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立德(1838-1908)乘坐小木帆船从武汉去重庆,途经张飞庙时,在庙脚下的乱石沙滩上拍照留念。而那张照片上“江上风清”的位置,原来刻着“灵钟千古”四个字。据文史专家胡亚星考证:张飞庙内铸有一口大钟,遇险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鸣,以保一方平安。灵钟在佛庙多有,为祈福所设。清末,彭聚星去官归里休养,与云阳一些名士及庙僧对张飞庙进行了大规模文化包装,翻刻全国各地名碑在庙中陈列,使张飞庙由单一的祈福之所变成了“文藻胜地”,于是书“江上风清”覆盖在“灵钟千古”之上,标志张飞庙除祈福外,还添加了品书赏画、流连风景、享受自然的功能。

        题字之迷,渊源于此也。

        上午10点,至奉节。客轮即将进入瞿塘峡口,而在它的左舷,即奉节以东峡口北岸的高山上,有一座古城,便是著名的“白帝城”。

        白帝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临江倚峡,一城独峙,在雄伟险峻的夔门山水中,显得格外秀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的白帝城,飞檐碧瓦,红窗白墙,极为醒目。据说从山脚下拾级而上,要攀登近千级石阶,才到达山顶的白帝庙门前。在白帝城的观星亭放眼四顾,奉节城内外,瞿塘峡上下,山山水水,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当然,我们只能想像一下罢。

        据介绍,白帝城极据传奇色彩。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由于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东汉开国功臣)像,改称“三公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遂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

        白帝城下为长江三峡的西口,入川的门户。由于地势险峻,古往今来,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白帝城山脚下的观音洞前,原有一巨石横亘江心,名曰“滟滪堆”,为长江奉节之险滩,其涡漩无常,自古不知折损多少航行船只。难怪中唐诗人刘禹锡要感叹“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不过,新中国建立后,这一祸害千年的“斯芬克斯”,1959年被炸毁清除,船过瞿塘,畅通无阻。

       提起白帝城,自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的故事;当然也会顺口即来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 白帝城》。然而这一切,都只能是脑中再次的闪念,因为,三峡扑面而来,夔门近在咫尺,我们随着游人,急急拥上四层船舱的船尾甲板。

        来了!来了!我们终于要融入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像一朵浪花一样激情奔涌,体会一番大诗人李白当年的豪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9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