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副名人名联带赏析 三五字

求一副名人名联带赏析 三五字~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这是孔庙中常见的一副对联,赞誉孔子,实是一副妙联。上联意为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下联意孔子这道为古今之冠。推崇孔子德行如同天地。孔子之道古今第一。对联对仗之工,犹其余是。
二、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这副对联写出了张良平生的两件大事,上联颂其大勇,下联赞其大德。其中动词“送”对“辞”,名词“秦”对“汉”,数字“一”对“万”,名词“椎”对“户”。辞:拒绝。汉:汉朝。万户:古代对功臣的封赏,有一万户百姓的租税作为俸禄。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少年张良血气方刚,他的爷爷、父亲是韩的相国。韩被秦国灭亡后,张良便遣家童、散家产、寻刺客,一心报仇。秦始皇出巡博浪沙(今河南中牟境)时,张良带刺客用大铁椎袭击未果。秦始皇大怒,严令缉拿,张良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州南)。而就在下邳这个地方留下了圯桥进履的传奇故事。传说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让张良捡回帮他穿上。老人见张良谦恭敬老,没有像他人那样不理睬、或对其辱骂,便把《太公兵法》传授给了张良。张良日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屡出奇计,即得益于此书。张良深得刘邦赞赏,被誉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谋略家。建立汉朝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后人仰慕他的才智和品德,修建了张良庙来纪念他,这副联就是川北庙台子张良庙中的一副对联。
三、一对酬三顾;两表足千秋。
这是武侯祠中的一副对联,虽只有10字,写尽了诸葛亮的才华与德业。“一对”是指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当年刘、关、张三顾茅庐,《隆中对》论天下大势、了若指掌,刘备得五体投地,非请诸葛出山不可。得此一对,三顾足值。“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其中所述,忠义薄云天,智勇盖群伦。其为万古传诵,足以千秋而不朽。
四、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西北武后庙的一副对联。为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武媚,艳压后宫,春色旖旎;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庄重威严、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上下联分别构勒出武则天的“艳美”和“权势”,浑然天成、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的两段人生,十分贴切。
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何居乎一言以兴,一言以丧;
十载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民国初年世称小诸葛的徐树铮所写的一副挽联。徐的才华,史有定论,人说“横揽一世,无人能及”。徐树铮用写联来称赞中山先生,不少人对此评论:“徐氏之联,用典精辟,含义深刻,可谓之头筹!”。这副对联的上联说明治国之道无他,只要掌握一个“民”字。所以中山先生创造的主义,称为“三‘民’主义”;所建立的党称为“国‘民’党”;所建立的政府称为“国‘民’政府”;所建立的军队称为“国‘民’革命军”。徐氏说:“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邦。”这所谓一言者就是一个“民”字。也即所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意思。下联是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就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公”字,中山先生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民国初年他为了国家安定,毅然决然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期待袁氏也能做到大公无私。可袁世凯却背叛民主,私心称帝;中山先生又毅然决然“讨袁”,因此使得天下人不敢再有称帝称王的。称颂中山先生的联很多,但这一副最简明、贴切。
六、平生无缺德;今世失完人。
这是吴稚晖1940年3月亲撰挽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蔡元培的一副联。上联是称颂蔡氏“德”的圆满。今天看来,为政似乎是难事,其实先圣先贤早已说过,只要把握一个“德”字,必能“冶大国如烹小鲜”。诚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舍此不由,置德不顾,其结果必然是:为政者的“才气”越大,国家就越乱;“能力”越强,人民越苦。下联是称颂蔡氏人格的完美。
七、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抉摇,幸遇侠女情殷萍水姻缘一场梦;
十载北地胭脂,自惭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也千秋。
这是当年挽蔡锷的一副联。相传蔡锷病逝日本福冈大学医院,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北京侠女小凤仙身披黑纱,并题写了这副挽联。这副对联写进了“英雄美人”的情怀,是世人自民初以来传诵不已的名联。
八、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这是蒋介石亲笔所撰、挽胡适的一副对联。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作为“五四”时期应运而生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脚踏新、旧两个时代,经受着中、西两种文化的陶冶。蒋介石在挽联中揭示了胡适思想性格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反映在政治上,胡适一方面摆脱不了局限性,一方面又极力宣扬不合时宜的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与蒋氏父子唱反调;一方面要经常忍耐退让,但最后又得了善终。反映在爱情婚姻上,胡适那段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洋博士配小脚太太的佳话,更令人思索和回味……这副对联,上联是赞誉胡氏的道德,下联则是赞誉胡氏的思想,对仗甚巧。
九、洛阳虎踞,百岁功名才半纪;牧野鹰扬,八方风雨会中州。
这是1923年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康有为贺吴佩孚的一副寿联。吴氏是年雄居洛阳,康氏想拉拢其支持清帝复辟,特意献上自撰的寿联。吴佩孚见之大喜,感康氏赞誉豪兴,以贵宾迎康有为入席,特赠五万大洋,聊充润笔。
十、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一篇著名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的一副对联。毛泽东用这副对联替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者画像,虽似刻薄,但精妙绝伦。上联是形容缺乏深厚的学识,望眼干部队伍少有完整的学历。下联则是批评有人虽然肚子“空空”,但说起话来却是“嘴尖皮厚”。
十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副联出自鲁迅的手笔,原是鲁迅的著名诗篇《自嘲》中的两句。它是鲁迅的一句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副对联,对仗非常工整。“横眉”与“俯首”,两种强烈对立的爱憎情感,在鲁迅身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憎恶敌人,“冷对千夫指”;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中国革命,追求民族解放的一生。这种爱憎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爱憎分明的鲁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