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复盘丨3个经验让我公司演讲第一,3个教训让我更加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公司每年一度的总结发表会,由我主导,从元旦到周三,准备了差不多有半个月。最终的发表,在12个组里面获得了第一,中间过程,颇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复盘和总结,更希望给以后的自己留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做之前厘清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比弄清怎么这个事情更为关键。如果没有厘清目标,就是打没有敌人的战争,一定不会胜利。

在一场演讲过程中,你不是要说给现场所有人听,也不是要说服所有人。职场中的演讲,我们主要讲给有决定权的人听。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面试特别流行群面,有的面试者特别有“战斗力”,往往将周围一起竞争的人“斗”了遍,仿佛就是最后胜利者。但从本质上看,其实我们不是要赢得对手,而是赢得面试官的青睐。如果你为了战胜你的对手,而忽略了最后的决定者,就是舍本逐末。

而我在公司这一次演讲前,也正是针对最后的决策者进行展示。对方想要知悉成果,也关心中间的过程,并且想听到我们从这些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和理论。于是,我们最后制定了总分总的演说策略。在“分”的环节,我们采用案列介绍的思路,从案例推广到这一大类,从而以小见大,展示整个的成果和中间的方法和心得。

一般来说,一个常规的演讲包含这些内容:个人介绍及致谢,演讲架构介绍,中间主题部分阐述,总结演讲内容和展望,再次致谢。 提前编排好整个演讲的架构,然后主动引导观众跟随自己的逻辑去理解整个演讲内容,最后的效果才会更好。

汇报需要连贯性,并且有序推进,避免思维上的跳跃。提前做好的整体规划,能给一场汇报的基调打下基础。

因为这次演讲,内容比较杂,单案例就有四个,如果没有一条主线将内容串起来,最后呈现的效果必然是零散的,观众很难从中找到演讲的逻辑和整个演讲的重点。有次演练后,就有同事提出,找不到我这次演讲整个的逻辑,导致整个人听之后是混乱。

最后,针对这四个本身就比较凌乱的案例,我们没有采用复杂的编排方法,只是将他们放在整个流程当中,让他们有先后顺序。然后在介绍的过程中,一边引导观众,一边进行解说。反而这样简单的先后顺序,让观众知悉整体的脉络,从而更好的理解。

团队成员不是整个演讲的发表人,更能从整个观众的角度去思考整个演讲的材料对于观众的影响,从而从观众角度提出更多的建议,提升最后的展示效果。摘录一些团队同事给予的意见,供大家共同参考:

演讲PPT修改意见

演讲内容的修改意见

再紧张的节奏,都不要忘记了致谢,没有一件事是由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对于帮助过的团队成员和同事,需要着重进行感谢,无论是部门内还是外。在团队发表的时候,多使用“我们”,而不是“我”字,这样能让更好的展现团队的力量,也让听众更加舒服。

这次演讲只有10分钟,有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内容过多,整个演讲稿字数严重超过普通演讲的字数,导致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一是个人说话速度极快,中间几乎难得有停顿的时间,一场10分钟的演讲下来,整个人都感觉非常累。

二是观众根本没有思考的间隙。听演讲和读文章不一样,读文章中间读到精彩之处,个人能够自由决定是否停顿下来思考,而演讲过程中的停顿,只能由演说者来把握。一场节奏过快的演讲,中途几乎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也让观众好不容易产生的“共鸣”流失,而难以落实到行动当中。

内容节奏过快,也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需要高密度的输出内容,对演讲稿必须非常熟悉,差错一点,导致后续进度问题的后果会比较严重,导致前松后紧,节奏混乱,观众体验感不佳。

整个演讲需要起伏,一直平淡和一直高亢都不是很好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段10分钟的演讲,大家可能重点记得最开始2分钟和最后2分钟,把握节奏对于内容的编排至关重要。而我这次起调一直很高,一直也这么保持着,虽然自认为都是重点内容,但是从观众角度来看,都重要其实就是都不重要。后续需要尤为注意这个缺陷。

参与发表的同事当中,几乎都有对内容不熟悉的问题,轻重不一而已。非常不熟悉内容的人,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演讲的过程中,有人几乎全程对着屏幕,目光不与现场人员接触。

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尝试,比如:多提一些与自己互动非常频繁的人,对那些频繁点头的同事致以目光和微笑以表谢意。如果能更近一步说一下“我想刚才频繁点头的那位朋友肯定是明白我的意思了”,这样的互动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能激励更多人集中精神。

故事是与观众互动非常好的方式,但这一次很遗憾我没有使用起来,原因之一也在于整个演讲内容过多,导致无法很好的编排故事进去。预先想到的前中后期各一个故事,一个都没有展示出来。当然,一方面也是针对场合而做的选择,整个场合都是非常严肃地类似于述职汇报类的场合。

一开始,我是没有准备写演讲稿的,凭借有过几次其他演讲的经验,个人觉得只需要列好提纲,然后现场再进行发挥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第一次进行演练,我感觉效果直接就一个字“烂”,无论自己晚上睡觉前默想过多少次的词语,在临场时忘的一干二净,几乎是重新组织语言。

哪怕经过这样一次演练,我还没有打算准备演讲稿,继续采用提纲和现场组织的方法。但是,经过几次演练才发现偷不得这样的懒。哪怕有提纲,中间过程的转折语句也非常的不熟悉,听起来非常不顺。于是花了一个多小时,一字一句的将所有要说的话,全部写了下来。

最后在同事面前演练一遍又一遍,才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整个演讲稿,而不至于让整个内容过于“随意”。如果没有强大到可以掌控现场一切情况的能力,最好的方法依旧是演练,演练,再演练。

还有一次演练过程中,一位同事提出,我用手指屏幕的时候,总不自觉的使用中指,这样的习惯还是第一次有人向我提起。但毫无疑问,这在观众眼中,是极不雅观的。这些个人习惯依靠个人将会很难发现。

这一次分享的,完全是从一场演讲的历程中的来,正如文内所述,更重要的是,从这一次演讲中窥见后续演讲中个人所擅长的能力,以及亟待改进的能力。后续,也会继续研读和总结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从而从容应对每一场可能到来的考验。

>> 《变量》读书笔记丨从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 不算总结的总结丨回望2018,请回答2019
相似回答